實務上,無酬家屬工作現階段是可透過各職業保險當中法律規定的「灰色地帶」成為該保險被保險人,來享有社會保障。但在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以及2008年實施國民年金,將醫療與退休的保障範圍涵蓋所有國民,自然這些無酬家屬工作者也得以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
目前分類:勞動者 (148)
- May 29 Thu 2014 17:12
在隙縫中游移----CEDAW公約之下無酬家屬工作者的社會保障
實務上,無酬家屬工作現階段是可透過各職業保險當中法律規定的「灰色地帶」成為該保險被保險人,來享有社會保障。但在1995年實施全民健保以及2008年實施國民年金,將醫療與退休的保障範圍涵蓋所有國民,自然這些無酬家屬工作者也得以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
- Feb 27 Thu 2014 13:04
勞動過程的控制與反制---臺灣製造業工廠的個案分析
【勞動過程的控制與反制---臺灣製造業工廠的個案分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censGoLfg_THc0eDFRejhsUlU/edit?usp=sharing
- Feb 11 Tue 2014 10:09
台灣部分工時者「全時化」與「專職化」的危機

部分工時或是勞動派遣等非典型僱用型態,在西方社會,某種意義上是代表「額外」新增出來的工作機會,讓學生、家庭主婦等非勞動力,可以更有自主性地彈性選擇工作時間,提高整體勞動參與的「加法」模式,對勞動力市場整體而言是正向的發展。但是在台灣目前卻逐漸朝相反的方向前進,也就是說,部分工時等非典型僱用正朝向侵蝕正職工作機會的「減法模式」發展。部分工時不再是一種「工時制度」,毋寧是一種「工資制度」,一種節省僱用全職員工人事成本的手法,這也造成全職工作被侵蝕的危機正逐漸發生。
- Oct 11 Fri 2013 10:52
勞工死亡後,弟弟能否領遺屬津貼?
八年,未婚沒有子女,南部老家當中,有久病在床的老邁父親,還有長期無業但專
心照顧父親的弟弟,都依靠他每月的薪資寄回家支助生活開銷。後來父親生病過世
後,陳先生向勞保局領取了三個月的喪葬給付,幫父親辦完喪事。但在父親過世沒
- Jun 09 Sun 2013 22:17
撰寫搞工會的心路歷程

「過去這社區住了數千人,還有密集的交通車對開到台北火車站呢!」基客工會的陳進財常務理事,熱情歡迎我,對著滿是空屋的公寓跟我說起這段故事。基客工會的辦公室,就隱身在這山間社區中。一問才知道,這裡房租超便宜,更重要的是,開會方便。因為基客的站區從金山到瑞芳都有,而這裡剛好是北海岸的中間點,每到理監事會召開時,工會理監事就到這個中間點會合,大家的距離都差不多.誰也沒吃虧。
- Jun 04 Tue 2013 15:16
非死即傷的年金改革
在2012年11月間,馬總統拒絕在野黨呼籲召開國是會議來尋求年金改革的社會共識之後,親自與行政、立法與考試等三院院長於總統府召開記者會,宣示三個月內必將提出年金改革方案,該方案總算在2013年1月30日正式端上檯面,預計將在四月份將修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但從兩黨目前提出的年金改革版本來看,勞工權益受損最大形同砍頭,而軍公教的改革則是挨刀喊痛。
「高齡化」與「職業間不平等」的雙重改革挑戰
- Jun 04 Tue 2013 15:10
勞保破產危機下的改革之路
一份勞保局定期的勞保財務精算報告,經由媒體報導的曝光,勞保財務危機這個早已存在的客觀事實,引起社會大眾得注意甚至引爆勞工提早請領的恐慌潮。根據該精算報告的內容,勞保將提前在民國一百一十六年入不敷出,造成虧損,勞委會為因應此現象,希望能比照軍公教人員相關退休法令中,政府預算撥補與最後保證支付責任的條文,在勞保條例也增列類似條文,但卻被行政院否決,引發勞工對政府獨厚軍公教的憤怒。後來在民意強大壓力之下,立法院於審查勞保條例時,行政院同意增列該條文,才緩和了民眾的不安,但勞工對勞保破產的疑慮,對政府的不信任卻依然存在。
一次給付擠兌的恐懼
- Apr 12 Fri 2013 16:10
演藝童星,勞動權益誰來保護?

台灣有童工嗎?確實在台灣的工廠裏面,幾乎找不到像印度、非洲等國家的那種瘦巴巴從事苦力的小朋友,由於教育的普及與經濟的發展,台灣的童工,大概只有未滿十六歲高一建教生所遭遇的問題,但在去年建教生權益保障專法通過之後,已經有所保障。但是在演藝界常見的童星,卻被為人所忽視。
- Apr 01 Mon 2013 10:55
台商回流「自經區」,血汗經濟的開始

中國近年來,因經濟急速發展,所造成的內部貧富差距持續擴大,2012年吉尼係數已經達到0.474,超過國際上公認的0.4警戒水準,嚴重影響中國內部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國務院2013年3月發布改革所得分配的通知,2015年之前將提高最低工資水準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薪資的40%。
中國各省提高最低工資,爭搶勞工
- Feb 25 Mon 2013 11:34
志工執行業務受傷,是不是職災?
但一般人都認為志工非受雇關係,該基金會並非雇主,因此該基金會不須負擔職災補償責任。但機構志工雖非適用雇用關係,但依然有執行業務的風險,難道就不能享有職災保障嗎?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Oct 29 Mon 2012 13:50
「放棄親情」與「被親情放棄」的交會----「麵包情人」觀後感

「麵包情人」這部紀錄片,導演李靖惠以十三年的時間,長期追蹤四位菲律賓籍監護工在台北市區一家安養中心的工作實況,並跨海到菲律賓訪問其家人,甚至碰觸:為何菲律賓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到國外工作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全片同時深入描繪了台灣的工作場所與菲律賓的家庭生活空間,提供了外勞更整體的全人視野。
本片最令人動容的畫面,不是外勞與家鄉家屬之間思鄉之情,而是這群放棄親情遠離家鄉的外勞與被親情放棄的被照顧老人之間,發展出來的類親屬親密連結。這四位主角在台北與這群老人彼此之間,建立的一個暫時的家,但是卻放棄了遠在菲律賓的家庭溫暖。
- Oct 23 Tue 2012 17:41
從青年高失業低薪看世代正義
但是掌握權力的世代,卻常將青年失業問題歸咎於社會適應力不良、工作態度消極、眼高手低等個人層次的問題,並以草莓族、啃老族等負面評價的名詞來標籤化年輕世代,這也引發的青年的憤怒與不滿,如果這是世代之間的不正義,無法獲得理性對話加以解決,恐怕青年的集體憤怒,會在某一天的某個事件缺口中爆發。
一般而言,青年(十五到二十四歲)失業率都會高過總體失業率,因為青年通常學歷較高,且尚未有家計負擔,且大都是第一次尋職,因此,在對工作期待值較高,而企業對於無工作經驗者需求度不高的情形之下,尋職期間自然加長,造成青年失業率的提高。而根據統計, 2011年15歲到29歲,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青年,已經占全部長期失業者的32.43%,長期失業者「青年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 Oct 02 Tue 2012 11:12
台灣人就怕外勞太歡樂? 允許外勞成為「長住工作移民」之必要
八月十九日周日,因適逢伊斯蘭教開齋節,又是印尼國慶日,上萬名印尼外勞群聚台北車站南廣場參加慶祝活動,後因大雨,只好全部擠進室內的台鐵車站大廳空間,當天電子媒體以「外勞占領台北車站」為標題大幅報導,引發台鐵以維護乘客權益為由,九月初開始在假日期間以「紅龍」做為阻隔,維持車站大廳的淨空,防止外勞繼續占用該空間。台鐵此舉引發外勞人權團體的抗議,認為這是歧視外勞的做法,並要求爭取更多外勞休閒空間。
其實外勞於假日聚集於台鐵大廳,一般進出台北車站的旅客早已處之泰然,相安無事。根據台鐵第一線人員的說法,平日台北車站大廳就有許多外勞聚集,若這些外勞妨礙旅客動線,台鐵人員出面勸導,他們比起台灣人還更加欣然接受配合移動,並未造成太大問題。只不過,這次身為政府單位的鐵路局高調帶頭公然進行「隔離」,令人傻眼。
四十四萬外勞創新高
台北車站的「紅龍事件」,絕對不是單一事件。九月中,桃園八德一家資訊廠為所雇用的二十幾名菲律賓外勞,在工廠附近的社區當中租用一棟三樓的透天厝當做外勞宿舍。入住一周之後,引發社區居民千人連署並掛白布條反對外勞入住,認為外勞假日占據社區公園,讓老人小孩不敢靠近,而且不少外勞喧譁引起民怨,才會引發居民抗議抵制。該企業從善如流將於十月初遷出該社區。
台灣引進聘僱外勞的歷史已有二十年,目前約有四十四萬外勞,是有史以來的新高;其中二十萬社福外勞受雇從事工作於自然人的家庭內部,二十四萬產業外勞則受雇於法人企業當中。二十年足夠讓一個新生嬰兒長大成人,但是台灣人對於外勞這個群體的態度,依然無法成熟面對。
台灣的外勞未集中群聚在某些地理空間,其工作的企業或家庭極為分散,遍布全台。照理說,台灣人應該非常能夠理解、接納這些遠道而來辛勤工作的勞工才對,但是為何當他們卸下工作負擔,群聚在一起休閒的時候,台灣人對他們的莫名緊張與恐懼就隨之而來呢?
放鬆、歡樂等於放縱、喧譁?
有人說對外勞種族歧視,但其實同時也是一種階級歧視,是一種跟對遊民一樣的階級歧視,只有對他們歧視,才能凸顯自我的優勢階級;即使不是真的是優勢階級,也要透過這種標籤化他人,來達到自我的優越化。
就以外勞來說,由於國家機器刻意將引進外勞的雇用型態,採取特有的「先有職缺再引進、專屬於單一產業別、專屬於單一雇主」定期契約工模式,一旦離開雇主、離開該類型工作,就被視為違法而強制遣返,如此便將外勞完全定位為不可脫離該雇主(不管是自然人或法人)的附屬物。
雇主對外勞的「再生產」(休閒娛樂、家庭生活)完全沒有負擔責任,形成對外勞勞動力的可完全剝削狀態,因此產業外勞超時深夜加班,社福外勞二十四小時待命就成了雇主的合理利潤範圍。當外勞被雇主的工作紀律與不公平的勞動契約套上枷鎖,雇主將他們制約在工作現場,並不足以為懼。
一旦外勞暫時休假外出,脫離雇主的上對下從屬性壓制掌控,同鄉相聚在一起時,一般民眾對於原本可能是工廠裡的同事或家中照顧長輩的看護,就起了戒心,把外勞的放鬆當成放縱、把歡樂當成喧譁,各種負面的印象紛紛浮現。因此就如同平時把工作外勞「隔離」放置在無形枷鎖的勞雇關係上,休假外勞也要「隔離」在某個特定地理空間與時間,方能安心。
讓外勞在台灣有「家庭生活」
雖然台灣標榜是多元的移民社會,但是否為多元的移民國家?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因為國家做為最大社會整合者,並沒有太多制度性安排,讓不同族群的人立於平等地位,瞭解熟悉彼此文化語言,進而包容對方,成為一個共同生命體。台灣的歷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個不斷「隔離」的歷史過程,後來的優勢族群挾著統治者合法暴力,不斷地否定既存的弱勢族群,並加以區隔為非我族類,以顯示統治正當性。
台灣已是追求民主人權的國度,台灣人不應再把外勞當做他者,隔離於台灣人的社會生活之外。如何讓外勞不只是工作層面,乃至於生活層面也融入台灣社會,這恐怕要允許外勞在台灣有「家庭生活」,擺脫「專屬於單一產業別、專屬於單一雇主」的契約束縛,成為「長住工作移民」之後,才有跨出第一步的可能。
- Sep 05 Wed 2012 15:37
「低薪台灣」不是一日造成的
時間回推到2011年底的總統大選前夕,藍綠全力搶攻「首投族」選票,總統馬英九在電視辯論中娓娓道來,他在美國留學時,太太周美青做過餐廳帶位工作,因此深知打工的辛苦,話鋒一轉,直接宣布要幫打工族加薪,宣布明年要將打工族時薪從103元調到115元以上,未來4年更要逐步調高。此舉等於是直接幫37萬部分工時者加薪11.6%,搶奪青年選票。但馬連任之後,這個政治支票卻在半年之後馬上跳票。
- May 24 Thu 2012 15:16
自我感覺良好的520馬總統就職演說
過去四年來,台灣雖然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基層勞工低薪過勞,物價房價狂飆,老百姓更難度日,但是人民還是再給馬英九總統四年的執政機會,並在520正式就職。
對於下個四年,馬總統在陳腔濫調的就職演說中表示,未來四年將建設和平、公義與幸福的國家,將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以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作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以全面提升臺灣的全球競爭力。更強調降低貿易障礙,經貿自由化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並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來作為經濟成長的動能。
- May 16 Wed 2012 23:53
低薪台灣 被束縛的勞工
「低薪台灣」如何形成?眾說紛紜,從最個體層次的「草莓族」、「個人競爭力」太差、教育與產業發展脫節,甚至一直上綱到對中國鎖國或開放。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勞工在這十幾年來,被幾股力量所牽制,使得他在勞動力市場面對雇主毫無議價能力,而節節敗退。
台灣勞工首度遭遇失業威脅是一九九五年前後,開始的關廠歇業潮,大量紡織成衣電子業惡性倒閉,失業勞工的擋火車、擋考場等抗爭不斷,從那時候開始,全球化的苦果開始席捲台灣,資金外流代表工作機會的流失與替代。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兩百多億美元資本到中國投資,這十幾年來已經累積了四千多億美元,這些資本外移代表台灣本國工作機會的流失,而資本家這種因兩岸資本流動更加便利,而產生出走的選項,這是台灣勞工薪資無法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本家有出走的選項,勞工沒有,因此高下立判。
資本家出走 勞工走不了
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策略,由於企業在過去十二年來,藍綠執政期間都一致高舉自由化大旗,降低兩岸經貿往來障礙,這導致台灣的企業主在勞資關係當中比勞工多了一個致命絕招,那就是資本外移的「可能選項」(alternative)。這個必殺技,讓當前台灣民營企業勞工在幾乎沒有工會保障的情況下,淪為俎上肉,任人宰割。因此形成出口產業勞工的薪資停滯之外,而內需產業,諸如:餐飲服務與旅遊業等逐漸走向低薪或臨時短期性工作機會。
面對企業資本外移的絕殺技,最重要直接的勞動條件——薪資,當然是一蹶不振,往下探底。其實,低薪代表著必須依賴更多違反超時加班,來賺取額外的薪資,或是必須忍受更惡劣的長工時環境,以謀得並保有足以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因此低薪與超時是一體兩面的共生體,也是勞工在勞資關係當中徹底潰敗而毫無招架能力的證據,更是被馴服勞動力的特徵。
外勞搶工作 本勞薪探底
日前一位工運組織者告訴筆者,說他在基層,協助某北台灣上市高科技電子廠勞工籌組工會時,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那就是:雖然該電子廠有近千名員工,但是真正能夠組織的本國勞工,卻不到三分之一,其餘的是:外勞、建教生與外配或陸配等,被束縛的勞工。
首先,該廠的外勞占了近三成,外勞由於在台灣專屬單一雇主與特定工作場所職位,且來台前皆積欠二、三十萬的仲介費必須按月償還,最長可雇用十二年,被鎖在該雇主的掌握中,一離開(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就淪為非法,抓到立即遣返,這群無法自由選擇雇主的外勞,成為雇主最穩定與低廉的勞動力。
- Nov 05 Sat 2011 22:41
無心老闆,無薪員工
台灣過去四十年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景氣循環起起落落,但是為何過去沒有無薪假?而這個被行政院長吳敦義宣稱可以獲頒諾貝爾獎的新發明,在二零零八年橫掃全台,當時有超過二十萬名勞工受到波及。如今無薪假再度來襲,馬政府沒學到上次的教訓,依然束手無策,連最基本掌握訊息的通報體系都七零八落,勞工恐怕必須自求多福。
- Oct 25 Tue 2011 15:10
太子汽車工會罷工討債紀事
新勞動三法於今年五月一日實施之後,第一件工會發動的合法罷工案件,由太子汽車企業工會於10月11日起開始執行,當天太子汽車全國六十幾個營業據點與維修廠所屬的共710名工會會員,雖都有到工作場所,但是在「合法罷工中」的海報下,不打卡、不工作,以不給付勞務的方式進行罷工,向太子汽車資方發出最沉痛的抗議。
太子汽車工會的罷工其實是一個逼不得已的決定,因為太子汽車資方近二年來,已經多次延遲發放員工薪資,造成許多員工生活陷入困頓,這段期間有許多員工健保被鎖卡、房屋被法拍等等,使得許多員工個別前往各縣市勞工局申請勞資爭議。
而在資方已經積欠長達10個多月,共2.3億元薪資的情形之下,員工忍無可忍於2011年7月14日正式成立「太子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關係企業企業工會」,八百多名員工,有710人加入工會,之後並於9月6日以工會名義,向新北市政府勞工局申請「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調解。
- Sep 28 Wed 2011 17:10
看得到吃不到的10億元------政府因應ECFA對產業勞工協助方案之缺失
前言
ECFA簽訂即將滿一周年之際,台灣的就業市場持續惡化,低薪與不穩定工作機會充斥,長期失業者持續增加,非勞動力人數屢創歷史新高,勞動參與率也持續下降。根據主計處統計,我國部份工時人口從2002年5萬4千多人,增至2010年的38萬4千多人,而派遣工作者更從2002年的7萬6千人,爆增至2010年的35萬3千多人。另外,每週工作35小時以下者,從2004年的7.98萬人,到2011年5月竟然已經攀升高達53萬人。由此台灣目前勞動力市場的大量充斥著短期性與臨時性的不穩定就業。
簽訂ECFA後,並有發生本國廠商因為出口中國暢旺而增聘勞工的情事發生,相反地,台灣資金依然大量持續外移到中國的現象,卻是更加明顯。去年上市上櫃公司對中國投資增加115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根據官方統計,1998至2007年,累計投資中國649億美元,從2008年至2011年三年間,更增加了324億美元,由此可見,近幾年台灣資本加速外移中國。資本的外移,代表著工作機會的流失,而兩國間關稅障礙的去除,資本更快速自由地流動,意味著就業市場的更不穩定。
- Jun 15 Wed 2011 11:01
2010工廠歇業地圖
最近發現一個Goolgle的附屬軟體Fusion table,
可以結合Goolgle Earth 製作相關地圖,
我就試著將經濟工業局所公布的
去年2010年全台灣工廠歇業的excel檔清冊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