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掌握權力的世代,卻常將青年失業問題歸咎於社會適應力不良、工作態度消極、眼高手低等個人層次的問題,並以草莓族、啃老族等負面評價的名詞來標籤化年輕世代,這也引發的青年的憤怒與不滿,如果這是世代之間的不正義,無法獲得理性對話加以解決,恐怕青年的集體憤怒,會在某一天的某個事件缺口中爆發。
一般而言,青年(十五到二十四歲)失業率都會高過總體失業率,因為青年通常學歷較高,且尚未有家計負擔,且大都是第一次尋職,因此,在對工作期待值較高,而企業對於無工作經驗者需求度不高的情形之下,尋職期間自然加長,造成青年失業率的提高。而根據統計, 2011年15歲到29歲,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青年,已經占全部長期失業者的32.43%,長期失業者「青年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表一〉、歷年青年失業率與總體失業率比較 單位:%
青年失業率(A) | 總體失業率(B) | 比值(A/B) | |
2000 | 7.36% | 2.99% | 2.46 |
2002 | 11.91 | 5.17 | 2.30 |
2004 | 10.85 | 4.44 | 2.44 |
2006 | 10.31 | 3.91 | 2.63 |
2008 | 11.81 | 4.14 | 2.85 |
2010 | 13.09 | 5.21 | 2.51 |
2012.1~8 | 12.31 | 4.22 | 2.91 |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統計月報,2012.9
從〈表二〉當中,根據OECD最新的統計,可知道2011年整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青年失業率為16.2%,總體失業率為8%,其比值為2.02,也就是說,青年失業率平均約只有總體失業率的2倍。而全歐洲失業率最高的西班牙,青年失業率高達46.4%,但是也只有總體失業率的2.13倍左右,差距並不大。也就是青年失業者並不會成為整體社會的特殊族群,相對剝奪感不大。
反觀台灣2012年1到8月平均,青年失業率與總體失業率的比值為2.91,顯然高於OECD的平均水準甚高,青年失業率異常嚴重,只有南歐的義大利。以台灣青年失業的嚴重性,只有義大利在2011年的比值為3.42,可以比擬。由此可見,台灣的青年失業率相對來說,跟義大利的嚴重程度幾乎相同,都是青年失業率遠高於總體失業率甚多,雖然台灣的青年失業率絕對數字低,但相對於身處於同一社會的其他人,卻顯得特別突出,造成青年的相對剝奪感持續增加,進而形成一種對世代不正義的憤怒,這才是當前台灣令人擔憂的潛在社會危機。
〈表二〉、2011年世界各國青年失業率與總體失業率比較 單位:%
青年失業率(A) | 總體失業率(B) | 比值(A/B) | |
日本 | 8 | 4.6 | 1.73 |
韓國 | 9.6 | 3.4 | 2.82 |
美國 | 15.7 | 9.0 | 1.74 |
義大利 | 29.1 | 8.5 | 3.42 |
西班牙 | 46.4 | 21.7 | 2.13 |
OECD平均 | 16.2 | 8 | 2.02 |
資料來源:OECD Eploymemt Outlook 2012。
台灣學歷愈高,失業愈高,獨步全球
從〈表三〉得知,世界各國的整體趨勢,都是學歷愈高,失業率愈低,但反觀台灣則是學歷越高失業率愈高,這種異常的現象,有一派解釋認為,由於台灣的青年就讀大學的比例比起其他國家高出許多,使得大學學歷貶值,造成「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職化」,僅而使得大學生失業率大增。但即使是這樣,也不應該與世界各國的趨勢相違背。
台灣這種國際特有的「高學歷高失業」現象,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大學生一畢業,平均每人負擔了約30萬元的助學貸款,面對畢業就失業,或是高薪低就、學非所用的困境。大學生對未來看不出遠景與希望的無力感,因此大學生紛紛「用腳投票」,也就是高學歷卻無法將所學貢獻在台灣,而遠離台灣到澳洲打工渡假以在短期之內賺取高額薪資,但回台灣之後,依舊必須面對高學歷無法順利長期穩定就業的困境,那台灣社會的創造力與活力將陷入停滯性的危機。
〈表三〉、2011年世界各國失業率比較(依教育程度區分) 單位:%
國中及以下 | 高中職 | 大專以上(大學以上) | |
台灣 | 3.69 | 4.66 | 4.51(5.18) |
日本 | 8 | 5.8 | 3.8 |
韓國 | 3.1 | 3.5 | 3.3 |
美國 | 16.8 | 11.2 | 5.3 |
義大利 | 9.1 | 6.1 | 5.6 |
西班牙 | 24.7 | 17.4 | 10.4 |
OECD平均 | 12.5 | 7.6 | 4.7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