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麵包情人」這部紀錄片,導演李靖惠以十三年的時間,長期追蹤四位菲律賓籍監護工在台北市區一家安養中心的工作實況,並跨海到菲律賓訪問其家人,甚至碰觸:為何菲律賓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到國外工作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全片同時深入描繪了台灣的工作場所與菲律賓的家庭生活空間,提供了外勞更整體的全人視野。
本片最令人動容的畫面,不是外勞與家鄉家屬之間思鄉之情,而是這群放棄親情遠離家鄉的外勞與被親情放棄的被照顧老人之間,發展出來的類親屬親密連結。這四位主角在台北與這群老人彼此之間,建立的一個暫時的家,但是卻放棄了遠在菲律賓的家庭溫暖。
高聳火山下鮮綠的稻田與燦爛的陽光,卻掩不住菲律賓經濟的破敗,四個主角心中永遠牽掛的就是小孩的教育,但畢業後殘酷的社會現實才要來到。出國工作成了生活的驕傲,當他們回鄉之後,也激發了處於長期失業困境下老公的自信,而到中東去蓋皇宮。但是家庭又再度陷入親情分離的循環。
居住在台北市中心五層老舊公寓安養中心當中的外勞,除了工作就是睡覺,每週一次去食物銀行領麵包是他們僅有的短暫快樂時光,在屋頂看著101大樓的跨年煙火,近如咫尺,但他們卻沒去過,只能含淚想像站在頂樓的光景。還有人半夜自願下樓到騎樓刷地板,只因為可以透透氣看看熙攘往來的車輛。尋求繁重工作下的片刻喘息,竟是如此奢侈。
除了親情的割捨、與老人之間的真情流露、寂寞傷感的思念之外,導演也點出台灣僱主的心態、兩地仲介的運作等現實面的描述。雖蜻蜓點水但卻畫龍點睛地揭露了龐大的黑暗體制。
正如導演李靖惠所說:這是一部描寫「家」的電影。「麵包情人」不是一部控訴的電影,是一部有悲歡離合的人生紀錄,看完之後,只有對家的無盡的想念與珍惜。
(本人有幸於2012年10月26日,應中興大學信望愛社的邀請,參加「集體心碎日記@只供給麵包的國度-外籍移工議題座談會」,與詩人解昆樺、牧師潘忠杰共同與導演李靖惠分享麵包情人的觀後感,本文為座談會後思緒的浮光片影)
_MT_SEPRATOR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