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原生經濟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清代台灣生產稻米,三分之一賣到閩南---水田化台灣下的稻米競

清朝以最低統治成本來治理台灣,一切以政治安定為主,經濟開發是次要的工作,因此並不會進行過多經濟投資,擬訂產業發展策略。不過,由於福建一直長期缺糧食,在這個經濟誘因之下,生產稻米絕對是一門好生意,而台灣在清領初期低度開發,一直到了1720年施世榜在彰化地區完成八堡圳開始,整個中部地區開始建造水圳,1760年台北盆地內瑠公圳也完成,台灣原本平原的旱作被大量開發水田化,生產效率大爆發。不過一直找不到確切數據來佐證台灣稻米大量出口中國。

最近看到,中研院台史所林文凱研究員撰寫的〈再論清代台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這篇論文,收錄在林玉茹主編,中研院台史所2012年出版的《比較視野下的台灣商業傳統》一書當中。這篇論文,他以東南亞國與台灣各項推估數據,提出反駁以下既定的說法,一、台灣因為人口成長,消費量增加,而減少出口。二、台灣在1860年開港之後,受到洋米(泰國、越南)進口中國的衝擊,而在福建失去競爭性,出口量大減。三、台灣因為安平、鹿港淤積失去船運出口競爭力。

他一一反駁,一、人口量增加,稻米產量也相對增加,過去學者低估。二、洋米出口中國數量很低,大約僅有台灣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且價格與台灣差不多。三、1860年之後,台灣正口港安平鹿港等,船運依然興盛,官方統計數字上下降,是官員要跟中央裝窮要經費,且進出口商人可以低報逃漏稅,所造成官方文書上的出口量下降。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台灣的珍珠奶茶是原生自台灣本土的珍貴品牌產業,是台灣原生經濟的代表,而且具有高度本地代表性與指標性,不過一直沒像法國葡萄酒一般,被呵護形塑成國家的象徵性產業,非常可惜。至今還有很多外國人搞不清楚珍珠奶茶發源自台灣。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

追根究底,就是沒有把珍珠奶茶的原料與台灣本地連結,這就好像法國葡萄酒,一定要使用法國本地葡萄,廢話!不過瑞士巧克力,當中使用的原料可可,瑞士卻半顆都種不出來。最終的消費品,如果與本地原料高度連結,當然就會帶動當地生產原料的農業蓬勃發展,甚至進而吸引人一定要到當地實際品嘗一番,也進一步帶動觀光業。這就好像你到比利時一定喝修道院精釀啤酒,或是到日本北海道一定會買薯條三兄弟,甚至回到台灣就了還會懷念,就買昂貴進口來品嘗解饞。

從以下這則新聞,可以看出,由於台灣的珍珠奶茶各大茶飲集團,因為到全世界開疆闢土,因此,粉圓珍珠的使用量就開始增加,2016年的台灣的出口金額大約只有1500萬美元,2019年居然就突破一億美元,近兩年因為疫情導致需求下降,不過今年預計會到八千萬美元,之後應該會持續上漲。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拉麵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在日本經歷一次大戰的經濟蕭條、二戰後戰火重生,為了滿足體力勞工與上班族所逐漸型塑出來的獨特產物。以原生經濟的角度來觀察,拉麵確實是日本特有的產品,近二十年來,並成為日本的代表性餐飲,進軍全世界。美國歷史學者George Solt以他的博士論文改編的《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 The Untold History of Ramen: How Political Crisis in Japan Spawned a Global Food Craze )這本書,應該是目前中文世界當中,介紹拉麵的發展史最詳盡的書。該書重新改版以新書名在2021年5月上市《日本的滋味:異國勞工食品、國民料理、全球文化符碼,一部日本戰後拉麵史》

 

這本書的視野不是拉麵本身口味的發展史,而是怎樣的政治經濟結構醞釀出拉麵來。總結一句話:拉麵是為了滿足日本每個經濟困苦年代的勞工,而產生的便宜又滿足的餐點。ㄧ般認為拉麵的起源,是從1900年前,許多來日本港口工作的中國勞工所帶來的,因此,福岡、橫濱、札幌等工業大港口就成了拉麵的起源地。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珍珠奶茶所帶動起來的臺灣手搖杯茶飲大小品牌,進十年來襲捲全世界,可說是台灣近代最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消費品,某種程度上,比從事晶圓代工的台積電還有競爭力,因為手搖杯茶飲是台灣少數自有品牌的最終端消費產品,而且還有跨國競爭力。

臺灣在戰後的工業發展,全力朝向加工出口的代工經濟模式,讓台灣產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臺灣的生產者是為了品牌買主的訂單而生產,任何產品的最末端銷售的利潤最高,誰能把產品賣出去就是王者贏家,原料生產者、中間加工者的利潤都是微乎其微,這也就是品牌的價值所在。

美國能發展眾多品牌,NIKE、APPLE,完全交由他人代工,不需投入大量生產設備與人力的固定成本與衍生的風險,就能賺取超高額利潤,重點在於,他們以敏銳觸覺直接接觸消費者,建構起他們的市場察覺力,然後下訂單給代工廠,不用負擔投入大量生產設備與人力的風險成本。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一定是在地獨一無二的歷史、風土與文化當中所蘊釀出來的產業,而且是以滿足當地社會需求出發,因為這樣的產業任何國家都無法複製,誰都奪不走學不來。想想台灣,有哪些產業符合這些條件?

 

有在喝精釀啤酒的行家,都知道要喝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而且還是經過修道院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 ITA )認證過的,證明是比利時真正的修道院生產製造的。比利時啤酒在世界啤酒界名列前茅。為何比利時修道院會產出如此厲害的啤酒,其文化歷史的脈絡,應該有啤酒專家可解答。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2016年7月6日,用電量創新高達到3500萬千瓦,大約是香港的十倍。要回顧一下台灣的電力發展史,就一定要參考台電資深退休工程師林炳炎所撰寫的「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這本書。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外生的,是移植的,從來不是為了解決自身需求所發展的的產業模式,不是從這塊土地原生長出來的產業經濟模式,是以滿足他人需求的代工業所發展。因此台灣的企業家,完全沒有也沒有需要接觸到消費者,因為都是國外買主下訂單的買家,指定規格。台灣製造業的發展,從過去的電子業到現在的半導體業,即使是傳統產業:工具機、汽機車零件等,都是外生的。台灣必須發展以解決台灣自己生活所需,所面對之特有難題,而自發產生的「原生經濟」,這樣的原生產業才是在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

觀察台灣二戰後經濟成長的動力可以發現,是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台灣二戰後的工業化,憑藉著有品質、相對低廉、馴服且年輕的人力,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出口,生產出有競爭力終端民生消費品,考察台灣的 「貿易依存度」(進出口總值/GDP)可發現,自1980年代起就一直維持在90%~100%之間,2010年達到史上最高的140%,近幾年則在110%附近徘徊,而其中「出口依存度」約57%,遠遠高於日本14%、中國18%、韓國37%、歐盟13%、美國8%,由此可見,台灣的經濟是高度依賴出口的動能來驅動。

1970年代起的所為台灣經濟奇蹟,是由台灣加工出口區的紡織品、家電產品在「台灣接單、本地生產、出口美國」的全球消費需求所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只不過產品變成半導體、資通訊電子產品,然後變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因此,台灣過去的產業技術創新,多是在爭取訂單買主的需求上,在製程當中尋求的技術創新,以提高爭取訂單的籌碼,是一種與本土的生活經驗、環境生態毫無相關的外生性因素所驅動。經濟如果要有競爭力,那必定是由本土經驗醞釀茁壯出來內生性的技術創新所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