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工的實質薪資倒退到十三年前水準,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常識,而台灣勞工的持續「低薪化」,薪資水準持續往下探底,絕對是這一波油電雙漲為何會引爆如此高漲民怨的基本盤。
「低薪台灣」如何形成?眾說紛紜,從最個體層次的「草莓族」、「個人競爭力」太差、教育與產業發展脫節,甚至一直上綱到對中國鎖國或開放。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勞工在這十幾年來,被幾股力量所牽制,使得他在勞動力市場面對雇主毫無議價能力,而節節敗退。
台灣勞工首度遭遇失業威脅是一九九五年前後,開始的關廠歇業潮,大量紡織成衣電子業惡性倒閉,失業勞工的擋火車、擋考場等抗爭不斷,從那時候開始,全球化的苦果開始席捲台灣,資金外流代表工作機會的流失與替代。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兩百多億美元資本到中國投資,這十幾年來已經累積了四千多億美元,這些資本外移代表台灣本國工作機會的流失,而資本家這種因兩岸資本流動更加便利,而產生出走的選項,這是台灣勞工薪資無法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本家有出走的選項,勞工沒有,因此高下立判。
資本家出走 勞工走不了
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策略,由於企業在過去十二年來,藍綠執政期間都一致高舉自由化大旗,降低兩岸經貿往來障礙,這導致台灣的企業主在勞資關係當中比勞工多了一個致命絕招,那就是資本外移的「可能選項」(alternative)。這個必殺技,讓當前台灣民營企業勞工在幾乎沒有工會保障的情況下,淪為俎上肉,任人宰割。因此形成出口產業勞工的薪資停滯之外,而內需產業,諸如:餐飲服務與旅遊業等逐漸走向低薪或臨時短期性工作機會。
面對企業資本外移的絕殺技,最重要直接的勞動條件——薪資,當然是一蹶不振,往下探底。其實,低薪代表著必須依賴更多違反超時加班,來賺取額外的薪資,或是必須忍受更惡劣的長工時環境,以謀得並保有足以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因此低薪與超時是一體兩面的共生體,也是勞工在勞資關係當中徹底潰敗而毫無招架能力的證據,更是被馴服勞動力的特徵。
外勞搶工作 本勞薪探底
日前一位工運組織者告訴筆者,說他在基層,協助某北台灣上市高科技電子廠勞工籌組工會時,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那就是:雖然該電子廠有近千名員工,但是真正能夠組織的本國勞工,卻不到三分之一,其餘的是:外勞、建教生與外配或陸配等,被束縛的勞工。
首先,該廠的外勞占了近三成,外勞由於在台灣專屬單一雇主與特定工作場所職位,且來台前皆積欠二、三十萬的仲介費必須按月償還,最長可雇用十二年,被鎖在該雇主的掌握中,一離開(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就淪為非法,抓到立即遣返,這群無法自由選擇雇主的外勞,成為雇主最穩定與低廉的勞動力。
其次,該廠有四分之一是訓練契約而非雇用契約的建教合作生,這群高中職的建教生,待遇比照基本工資,通常是被學校集體從中南部帶到北部,住在工廠提供的宿舍,由於免學費又有基本工資可領,吸引不少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子女,但是在被企業「退訓」就等於被學校「退學」的規定下,為了一張文憑,建教生喪失了自由選擇雇主的自由而淪為賤價生。
最後,則是尚未有身分證,持有居留證的外籍配偶或是大陸配偶。由於政府基於人權考量,前幾年讓合法居留的外配或陸配不須工作證,即可就業;但依法令規定,這段期間一旦喪失夫妻的婚姻關係,就必須離開台灣,除非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顧,因此為了有穩定收入以維持家計,低薪過勞的工作環境也常常必須默默忍受。
由於上述三種勞工忍受低薪、過勞度高,且服從配合度高,使得該電子廠的薪資水準,本國勞工起薪只有一萬八千多元,而且一定要超時加班,才能勉強達到月薪兩萬五千元的水準。
由小看大,根據官方統計,目前台灣產業外勞約有二十二萬多人,建教生約有三萬六千多人,而以持居留證工作的外配與陸配則約有三萬多人。這些被種種條件所束縛的勞工,讓整個就業市場當中,雇主有了更多籌碼來與正職本國勞工議價,若再加上派遣等非典型雇用勞工的盛行,別忘了雇主還有資金外移、遷廠出走的最後王牌,台灣勞工的薪資停滯,甚至持續探底,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刊登于財訊第398期 2012.5.10)
_MT_SEPRATOR_
「低薪台灣」如何形成?眾說紛紜,從最個體層次的「草莓族」、「個人競爭力」太差、教育與產業發展脫節,甚至一直上綱到對中國鎖國或開放。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的勞工在這十幾年來,被幾股力量所牽制,使得他在勞動力市場面對雇主毫無議價能力,而節節敗退。
台灣勞工首度遭遇失業威脅是一九九五年前後,開始的關廠歇業潮,大量紡織成衣電子業惡性倒閉,失業勞工的擋火車、擋考場等抗爭不斷,從那時候開始,全球化的苦果開始席捲台灣,資金外流代表工作機會的流失與替代。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兩百多億美元資本到中國投資,這十幾年來已經累積了四千多億美元,這些資本外移代表台灣本國工作機會的流失,而資本家這種因兩岸資本流動更加便利,而產生出走的選項,這是台灣勞工薪資無法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本家有出走的選項,勞工沒有,因此高下立判。
資本家出走 勞工走不了
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策略,由於企業在過去十二年來,藍綠執政期間都一致高舉自由化大旗,降低兩岸經貿往來障礙,這導致台灣的企業主在勞資關係當中比勞工多了一個致命絕招,那就是資本外移的「可能選項」(alternative)。這個必殺技,讓當前台灣民營企業勞工在幾乎沒有工會保障的情況下,淪為俎上肉,任人宰割。因此形成出口產業勞工的薪資停滯之外,而內需產業,諸如:餐飲服務與旅遊業等逐漸走向低薪或臨時短期性工作機會。
面對企業資本外移的絕殺技,最重要直接的勞動條件——薪資,當然是一蹶不振,往下探底。其實,低薪代表著必須依賴更多違反超時加班,來賺取額外的薪資,或是必須忍受更惡劣的長工時環境,以謀得並保有足以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因此低薪與超時是一體兩面的共生體,也是勞工在勞資關係當中徹底潰敗而毫無招架能力的證據,更是被馴服勞動力的特徵。
外勞搶工作 本勞薪探底
日前一位工運組織者告訴筆者,說他在基層,協助某北台灣上市高科技電子廠勞工籌組工會時,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那就是:雖然該電子廠有近千名員工,但是真正能夠組織的本國勞工,卻不到三分之一,其餘的是:外勞、建教生與外配或陸配等,被束縛的勞工。
首先,該廠的外勞占了近三成,外勞由於在台灣專屬單一雇主與特定工作場所職位,且來台前皆積欠二、三十萬的仲介費必須按月償還,最長可雇用十二年,被鎖在該雇主的掌握中,一離開(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就淪為非法,抓到立即遣返,這群無法自由選擇雇主的外勞,成為雇主最穩定與低廉的勞動力。
其次,該廠有四分之一是訓練契約而非雇用契約的建教合作生,這群高中職的建教生,待遇比照基本工資,通常是被學校集體從中南部帶到北部,住在工廠提供的宿舍,由於免學費又有基本工資可領,吸引不少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子女,但是在被企業「退訓」就等於被學校「退學」的規定下,為了一張文憑,建教生喪失了自由選擇雇主的自由而淪為賤價生。
最後,則是尚未有身分證,持有居留證的外籍配偶或是大陸配偶。由於政府基於人權考量,前幾年讓合法居留的外配或陸配不須工作證,即可就業;但依法令規定,這段期間一旦喪失夫妻的婚姻關係,就必須離開台灣,除非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顧,因此為了有穩定收入以維持家計,低薪過勞的工作環境也常常必須默默忍受。
由於上述三種勞工忍受低薪、過勞度高,且服從配合度高,使得該電子廠的薪資水準,本國勞工起薪只有一萬八千多元,而且一定要超時加班,才能勉強達到月薪兩萬五千元的水準。
由小看大,根據官方統計,目前台灣產業外勞約有二十二萬多人,建教生約有三萬六千多人,而以持居留證工作的外配與陸配則約有三萬多人。這些被種種條件所束縛的勞工,讓整個就業市場當中,雇主有了更多籌碼來與正職本國勞工議價,若再加上派遣等非典型雇用勞工的盛行,別忘了雇主還有資金外移、遷廠出走的最後王牌,台灣勞工的薪資停滯,甚至持續探底,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刊登于財訊第398期 2012.5.10)
_MT_SEPRATOR_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