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年金的規劃,從起初雄心十足,一方面要將台灣現行不平等的職業別老年退休保險的制度,作一個整合,但到後來發現難以擺平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則想要普及式的發給每一位六十五歲以上的國民,但由於政府財政吃緊,這部分也不再提及。
於是國民年金規劃發展到最後竟沉淪為如何兌現政治支票的層次,開始急遽限縮到如何「補破網」,也就是如何讓沒有參加軍公勞農保的三八四萬弱勢人口也有一筆退休金。而那筆錢就稱為「國民年金」。為了要填補這個「社會安全的縫隙」,那麼這筆錢應由誰出,就成執政者意識型態選擇,此亦即,愈往右偏,就是越往私人化的方向;愈往左偏,就是以愈社會化的方式全民互助共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