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法院的一場公聽會中,出席的三黨立委以及衛生署官員對於所謂的「醫療儲蓄帳戶制(MSA)」已經達成一定的共識。不過,這種「共識」的基礎是欠缺代表性的,因為出席的郝龍斌、張蔡美、沈富雄「剛好」是三黨中支持MSA最力的立委,而目前立法院中有關全民健保改制的看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修法版本更是多如牛毛,連執政的民進黨內部都無一定論,這可從陳水扁競選期間的醫療政策白皮書一直提不出來,最後以難產告終,即可看出。

  
        目前部分立委一頭熱的「醫療儲蓄帳戶」,基本上是一種以個人儲蓄為基礎,強調個人對健康維護責任的財務方案,以作為民眾看小病的醫療費用支出。美其名是提升民眾的成本意識,減少醫療資源的不當使用,事實上只是將醫療負擔的責任推回給民眾。這種思考邏輯,與舊政府時期所提出的以增加「部分負擔」來抑制民眾醫療浪費的邏輯是相同的,把民眾的盲目以及毫無節制的就醫行為,視為醫療資源的最大浪費根源。因此按照這個邏輯,既然「部分負擔」讓民眾依然不痛不癢,那麼就把每個人所繳的健保費獨立出來,累積成為個人的帳戶,花自己口袋的錢,總該會心疼吧!那麼醫療浪費即可抑止。

     事實上,「醫療儲蓄帳戶」這種過分強調從「需求面」成本控制的方案,完全違反全民健保「風險分擔、社會互助」的基本精神,更進一步地瓦解了全民健保作為一個「社會保險」的意義;另外更會造成不同貧富階層之間享有醫療資源的差距加大,社會的不正義將更形加劇。
 
         首先,「醫療儲蓄帳戶」制不具有任何風險分擔與社會互助的功能。社會保險的目的在藉由多數人的力量,分擔少數人健康風險之財務責任,但醫療儲蓄帳戶是一種政策性的「強制儲蓄方案」,並以個人或家戶為單位,來支應個人或其眷屬醫療支出,這種過份強調個人對健康之責任,將使全民健保變成一個個人戶頭,政府撒手不管,民眾「隨人顧性命」的情形,健保作為一社會保險的意義也隨之崩解。
 
        其次,「醫療儲蓄帳戶」將導致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就公平性而言,由於醫療儲蓄帳戶是一種以個人儲蓄為主的政策方案,個人對於醫療費用的支付能力,完全視個人存款(資產)的多寡而定。這也意謂著高薪者,其相對的醫療帳戶中有更多的存款支付醫療費用,將有「能力」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而低收入者由於其帳戶中的醫療存款相對地少,結果不是看不起醫生,就是不捨得看醫生。這種醫療資源的逆分配,更會導致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貧」、「病」之間的惡性循環將更形嚴重。
 
        「醫療儲蓄帳戶」不應成為解決這一波健保財務危機的救命仙丹,衛生署與立委不應一再循著專找老百姓下手的軟柿子思考邏輯,現在該是體檢最強勢的財團醫院等醫療提供者所造成醫療浪費的開始。


(本文刊登於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006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