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2005.06.22勞動者電子報)
「農保」的全稱是「農民健康保險」,奇怪不是已經有全民健保了嗎?那為何還有一個健康保險存在呢?農保存在的樣態是什麼?為何還能夠存在?本文以下將作深入的探討,並指出,農保根本不是一個社會保險,也不是保障真正實際從事農作「農民」的保障制度,而是保障居住在鄉村居民的一種福利措施,同時農保也是台灣社會保險發展史當中的一個異形,但是也是反映政府在面對台灣底層農民困境時的不得不權宜措施。
農保作為一個「偽」社會保險
1985年,全國幾個農會開始試辦農民健康保險,並在1989年正式立法通過開辦,目前投保人數約有一百七十多萬人。從以下的剖析可發現,農民健康保險根本是一個「偽」社會保險,披著社會保險外衣,實際上大搞社會福利的制度。
過去在國民黨時期,統治者對農保法令規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不嚴格審查會員資格,刻意讓農會成為招攬農保的窗口,讓農會當耶誕老人,以攏絡農民,交換農會地方派系的輸誠。為辛苦的農民謀一些福利誰敢反對?於是農保從一開始就大打道德光環,沒有人敢發出一點點的質疑。大概是大家覺得虧欠農民太多了,所以農保從一開始就脫離社會保險的精神,朝向猛開支票討好農民的社會救濟方向勇往直前,沒人敢擋,擋者就得背負不照顧農民的道德公審。
脫離社會保險「財務自主」的精神
農保於1994年健保開辦之後,政府就將保費由6.8%「自行」調降為2.55%,農民自行負擔30%,投保薪資固定為10200元,每月農民僅需繳78元,即可能領取比照勞保等級的殘廢給付、兩個月生育給付以及被保險人過世時,家屬可領取15個月的喪葬津貼(當時立法時,行政院版為五個月,立法委員荒謬地認為農保無勞保退休老年給付的規定,因此提高到15個月,此荒謬邏輯容後再述)。
農保這種低廉保費與優厚給付的不對等,早已經違背社會保險「財務自主」「自我調節」的原則。根據行政部門的估算,農保已經虧損997億元,未來還必須每年補助農保保險費、農民及其眷屬參加健保保險費、老農津貼等相關費用高達567億元。更由於農保開辦之時,大都是一些老年農民參加,因此就立即面對大量的殘廢與喪葬給付支出,而農保的長年虧損,也沒人敢提調高保費。
其實目前農保條例第十一條當中費率還是定在6%~8%,因此農保自行在健保開辦後,調降費率,根本是違法的,但是誰在乎?或是誰敢在乎?
給付內容遠超過「健康保險」的範圍
農民健康保險於1989年開辦時,由於全民健保尚未開辦,事實上是對農民醫療權益保障的最重要制度。但是其給付範圍卻是模仿勞工保險包括︰兩個月的生育津貼(勞保後來在健保實施之後更改為一個月)、殘廢給付以及十五個月的喪葬津貼(勞保五個月),遠超過農民健康保險的本質,完全跟健康醫療照顧無關,因此農民健康保險條例根本是名不符實,根本就應該早廢了,不然更改為農民保險條例,把健康二字拿掉,也才比較符合現況。
附帶邊際利益眾多,農保資格成為認定核心
有農保不是只有農保的超額保障,還有其他更好料的。首先,如果具有農保身分,其本人與眷屬的健保費就僅要262元,遠低於向區公所投保之地區人口的604元,如果有三四個眷屬,那就每個月差一千多元。其次,根據「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農保年資六個月以上,年滿六十五歲,即可領取每月四千元的「老農津貼」,比一般人的敬老津貼多一千元。因此具有農保身分,當一個所謂「農民」是享有其他社會福利的關鍵,也自然成為大家爭相搶進成為農保被保險人的福利競逐標的。正因為農保有如此豐厚附加價值,所以也成為民眾紛紛想盡辦法加入,而政府卻投鼠忌器不敢碰的政府財務大黑洞。
真、假農民一團亂?
如果農保是社會保險,那應該是大數法則,當然是越多人加入來繳保費,對農保財務也會越有幫助,但是實際的執行卻是反其道而行。首先,官方千方百計設立各種奇怪的門檻,極力阻止「他人」,也就是「假農民」的加入。其次,嚴格審查已經加入的人,在他們申請給付時嚴格審查,並將這些人都污名化為「假農民」。
在中南部鄉間,常可看到許\\\\\\\多農地買賣的看板,宣稱購買該土地適合加入農保。土地買賣與農保什麼關係?原來農保對於被保險人也就是「農民」的認定,有兩種,一是具有農會會員資格,二是實際從事農業耕作。
首先具有農會資格,是必須加入戶籍所在地的鄉鎮農會,而且自耕農要有0.1公頃。但是很多農民把戶籍遷移到兒子在隔壁鄉的新家去(或是短暫搬離後又遷回去),但是過了很久,農會也照樣收他的會費,但是直到他生重病想領殘廢幾付,或死亡後,遺屬想領15萬3的死亡給付時,勞保局就說你再三四年前已經喪失某某鄉農會會員的資格,你應該要重新加入某某鄉農會,所以農保就不給付。天阿!這種民怨一大堆,,很多農民根本不知道這些規定,每年還是固定繳農會會費,老實說這種情形在2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由於更講求依法行政,因此勞保局審查更嚴格,所以基層農村幹聲四起。這時候農會當然是當好人,把責任都推給勞保局,讓勞保局去當壞人。
其次,如果不是農會會員但想加入農保,那就必須證明你有「實際從事農業耕作」。問題是,如何去認定具有實際從事農作?難道要官方人員一一去田裡面調查嗎?當然是不可能,所以說官方就制定了「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名字夠長吧!其中規定非農會會員則必須符合七項規定,以證明你確實在從事農業耕作。其中最重要三點是,一、農民(也就是本人、配偶、同戶滿1年之直系血親、翁姑或媳婦)所擁有農地必須要有0.1公頃的自有農地,承租為0.2公頃。二、農產品銷售額每年必須超過三萬六,投入的生產資材必須超過兩萬四。三、不曾領過任何社會保險的老年給付。
另外有許\\\多農民的家屬或是稍有知識勞保黃牛的「開導」下,都知道罹患重病的農民,最好在死亡之前趕快請領殘廢給付,若是在植物人的程度,可領到最高的40萬8千元最嚴重殘廢等級,因此許\\\\\\\多家屬就一直在跟死神賽跑,在農民接近死亡之時,趕快請領殘廢給付,避免斷氣時只能領到15萬三千元的喪葬給付,這實在是制度使人瘋狂的極致表現。
但是勞保局也不是好惹的,勞保局有時會寄出殺手鐗,舉證你在三個月前就開始住院,或是病情嚴重到臥病在床,自然沒辦法從事農耕,所以就喪失農保的資格。有些人還叫親人證明,他雖然兩眼接近全盲,但還是每天一大清早走路去田裡工作,以維持他的農保身分。
但是相對來看,勞保局從來沒有清查所有職業工會被保險人,在申請給付必須證明自己熟悉該項職業技能,講白一點,若是要清理,那肯定會鬧革命,因為絕對有八成的人無法過關,因為職業工會裡面一大堆家庭主婦當初為了勞保的醫療給付而加入,或中年失業為了以後可以領勞保老年給付,而加入職業工會。那為何農民就必須接受這樣的煎熬?
農保綁農地,農地綁農民
而已經領過其他社會保險退休金的人,不能加入農保是非常荒謬的規定,因為許\\\多退休者,都到鄉下購買農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田園生活,這些人若真正從事農業耕作,為何不能根據農保條例母法的規定參加農保?為何又被污名化為假農民?原來農保這個「偽」社會保險要保障的農民對象是離不開鄉村的村民。
「擁有農地」是證明從事農業工作的最方便判準,也是參加農保最重要的要件。但許\\\多農民因為土地過戶給子女,使得子女所有的土地面積低於標準,造成喪失農保資格。因此,在鄉間購賣農地、或是有人的農地超過0.1公頃,就將土地切割「承租」(最少要0.2公頃)給其他親朋好友,吃好鬥相報,來享有農保資格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畢竟農保享受的福利有可能會高於購買農地的成本。
農保這種與農地緊密掛勾,造成農保事實上是保障居住在農村擁有農地的那一群人,跟有沒有從事農業耕作沒有太大相關,農保所要保障的農民,其實不是真正從事農業活動的人,而是居住在農村的那一群人,其他的人就是假農民,要來搶農民的福利。
農保作為「偽」保險存在的社會意義
台灣在產業外移後,中南部的製造業工廠紛紛倒閉,許\\\\\\\多剩餘勞動力紛紛回到農村,而原本居住在農村依賴子女在外打拼寄錢回來的老農,一下子頓失收入。根據統計,台灣農村的收入有百分之七十依賴非農業所得,因此可想見,當非農業所得喪失之後,再加上失業壯年回鄉,農村家庭生活的加劇困苦。
因此,農保作為防堵農村老農生活困境所可能引發的不滿,是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因此農保早已注定必須朝社會福利的方向前進,這是任何一個執政者不得不的選擇。農保早已經喪失社會保險自調節的功\\\\\\\能,沒有人敢提調高保費,立法委員競相提案增加農保給付內容的一大堆,但保費呢?沒人敢提。
農保的朝向社會福利化的不歸路,其實是凸顯了台灣城鄉差距的鴻溝,城鄉資源分配的不均,更是揭露台灣農村經濟與農業發展的困境。其實台灣「農業生產社會福利化」,是另一個更根本的農業發展問題,留待下回分曉。
附錄:農保常見的個案爭議類型︰
一、 戶籍不在組織(農會)區域。
由於農保是以(戶籍所在地)農會會員資格為其投保要件,因此農民常因故轉移戶籍,未通知農會,隨戶籍轉移而變更農會會籍,造成數年之後請領給付時被取消農保資格。
二、 農會會員資格認定。
由於農會會員一戶僅能一人參加,造成喪偶之後,夫妻一方就喪失會員資格,也連帶喪失農保資格的窘境。
三、 實際耕作認定的爭議。
由於勞保局是採取「形式認定」,而非「實質認定」,造成一些身體雖然殘障(例如近乎全盲)但實際仍有從事農耕,被勞保局認定該殘障不可能有工作能力,而予以退保。
四、 舊僱農、新地主的關係不被承認。原地主死亡或土地買賣轉移時,僱農會被認定喪失勞保資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