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失業問題的嚴重與迫切,身在台北市的知識份子以及媒體人,或是跨不過淡水河的政黨與工運團體,是無法體會的。但是偏偏這些媒體寵兒卻振振有詞,彷彿是失業者的代言人。事實上,當前在政治領域中對於台灣失業問題的討論,幾乎都以相當民粹的方式來看待與交代。也就是說,失業者只是政治人物的肉票,政黨鬥爭的籌碼,各方人士都是高舉者「搶救失業」的大旗來遂行其政治利益的交換。

簡單的說,目前各黨各派除了提出一些「現金」式的買票救急解決方案之外,包括一些在野黨號稱最專業理性,但實際上卻是極右派主張「市場至上論」的財經立委,沒有任何人提出一套短中長程的政策方案。另外一些無知盲動甘為被在野政黨利用的臨時起意的「拼裝」式勞工團體(聚會?),也跟著淪落到「要紅包」的地步。照這樣「非制度性」的現金加碼競賽發展下去,立法院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做成決議:要求開放中央銀行的金庫,讓失業者進去五分鐘,看能搬多少就搬多少。

    近來台灣的高失業率,突破了過去一直維持在3%以下的局面,從2000年的2.99%、2001年的4.57%,而截至2002111月為止台灣的失業率平均為5.18%,失業人數為516千人,主計處也預估2002年全年失業率為5.19%。

   面對失業問題的日益惡化,立法院最近通過了一連串的法令,例如:2002年五月通過並於200311日實施的「就業保險法」、2003114日通過的「大量解僱保護法」、同日通過的「勞工保險條例」修正案:勞保局撥列100億元,提供勞保年資滿十五年的失業者,可申請20萬的3.7%低利貸款,以及將提供200億元給七萬五千個失業者至公部門擔任臨時工作,實施期間為一年的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暫行條例」。

    其中「就業保險法」以及「大量解僱保護法」都是在為亟待補強與建構的「就業安全體系」打地基的蹲馬步功夫。而後面通過的幾個法案,都只能說是救急的紅包法案,讓失業者暫度難關。而從行政院以罕見的速度緊急推出200億的公共服務以及500億元的公共工程振興暫行條例,以排除公債法15%的限制,因為目前政府已經舉債14.88%,並且必須在立法院會期最後的幾天通過,為朝野的緊張關係丟下炸彈。行政院為搶救失業可說是撩下去,由此可見,基層失業問題的嚴重,必須要以如此緊急的方式解決。

    誠然,短期救急的特效藥必須馬上吃,但是長期體質的調養,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所有輿論或專家對於台灣失業問題解決的討論,幾乎沒有人提出較具建設性的意見,而在朝野政黨之間,卻又流於意識型態的簡化與僵固。其問題的癥結在於,台灣這波失業潮主要為產業外移到中國所造成,而三通直航又成為統獨爭論的交叉點。泛綠陣營認為如果三通直航,產業出走將更加速,台灣失業問題會更嚴重;但是泛藍陣營唯有三通直航台灣經濟才能發展,失業問題才能解決。其實這二個陣營都是以其背後先決的意識型態來做推論,簡化台灣現實來強化其政治立場的穩固。

台灣過去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是:「美國下單、台灣接單、台灣生產、產品出口美國、美金匯進台灣。」台灣企業也就是"鑲嵌"在這國際資本主義生產加工體系當中,才得以成就台灣的經濟奇蹟。只不過現在這個環節當中的「生產」部分,則被置換為中國、越南、南非、尼加拉瓜、賴索托等,造成台灣傳統製造業嚴重外流,低技術的中高齡失業者大增,成為失業者的主流。

        以全球最大的製鞋代工廠--寶成企業而言,其年產量超過一億兩千萬雙,全球員工超過二十一萬人的全球製鞋王國,但是在台灣雇用員工的人數,絕不超過一千人,且大多為營運與研發設計人員。由此已經很明顯可以看出台灣企業,甚至是勞工,在東西冷戰瓦解,過去的共產國家釋放出大量人力與土地資源之下,其在全球市場的利基何在?也就是說,維持台商企業在全球分工架構之下的接單競爭力,才是根源所在。而對於產業外移的失業勞工就只能以開拓觀光等內需服務型產業來吸收,或是以社會安全體系來吸納。

   

    因此,即使台灣開放直航三通,只是讓台商更方便出入兩岸之間,讓大小老闆更方便,對於工作機會的增加無甚助益,有的也是高階的專業或技術人員,而這群人大多是在在野陣營的票倉:台北市,而廣大的低技術勞工依然嗷嗷待哺,沒有翻身的份,而這群人則是在泛綠陣營的票倉:中南部。也因此可看出,位居台灣失業率倒數第二名的台北市,其實一直是全球化以及三通直航的受益者,但是中南部卻是受害者。因此,台北市要求松山機場成為直航機場不是沒有經濟基礎的。

   

    台灣企業過去藉由全球生產分工架構中的位置,成就經濟高成長率,低失業率的奇蹟。但是台灣在這一波國際分工體系重組當中,應該佔據何種戰略位置,以保持台灣競爭力?這是維持台灣經濟發展的契機,維持台商企業在全球的接單競爭力。但是與如何解決台灣當前失業問題絕對是兩回事,不是同一條路,也就是即使台灣的經濟成長,但是其景氣並不會讓本國的低技術中高齡失業者獲得就業機會,這些失業者的社會補償與救濟,必須透過政府向獲利的台商企業徵收稅款,進入國庫再以預算編列的方式提供給失業者。這種企業以間接的方式提供工作收入給失業勞工,政府必須建立起這個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連通管」,才能以竟全功。但這也是目前台灣思考解決失業問題與企業競爭力的盲點。

(本文寫於2003.1.17,並曾刊登勞動者雙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