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目前各政黨,為了年底縣市長選舉所喊的「老人年金」、「敬老津貼」,或是勞委會日前為修改勞基法中退休金規定,而提出的「勞工退休金條例」,都再再地引起各方的熱烈討論,平常不為人所注意的孤單老人,一下子又成為社會關注、政客討好的焦點。姑且不去評論誰是誰非,孰優孰劣,但是在此必須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何「老人問題」會成為一個問題,而必須被解決?什麼是「退休」?人為何要「退休」?

事實上,「退休」這個名詞並不是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在晚近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之後,更精準的說,是從「農業封建社會」演變到「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之後,才有「退休」這款代誌出現。

在「農業封建社會」當中,佃農只須定期繳交地租給與地主即可,沒人會管你每天要工作幾個小時、休息多久、或工作要如何進行等,佃農可完全掌握生產進度與內容,「工作」與「休息」之間的界限,並非絕然二分的,沒有一個打卡鐘在那裡,精準地劃分工作時間與下班休息時間。而既然是經常處於「工作即休息、休息即工作」的狀態,自然也就不會有一個人老了之後,要不要「退出工作,而去休息」這一回事發生,因為工作與休息早已混雜在一起。


但是到了所謂的「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情形就完全改觀。從過去農業社會中按照四季節氣、天候變化為依據的工作作息規律,轉變為起居作息完全被分秒不差的時鐘運轉所規制。早上八點上班,晚一分鐘就是遲到扣錢,下午五點鐘下班,早一分鐘也不行,這是因為在工業化社會中,勞工必須以僅有的勞動力換取維持生活所需的薪資報酬,因此勞動力就被「貨幣化」,所以必須分秒必爭,絲毫不差。

英國歷史學者E.P Thompson即認為,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是一種從「自然時間」轉變到「鐘錶時間」的過程。自此,人的一天就被精確嚴格地劃分為有報酬的「工作時間」與沒報酬的「休息時間」,而人的的一生也被區分為「就業」與「退休」這兩個階段,老年退休後的生活照顧、經濟生活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由於在工業社會當中必須要受僱用才會有薪資所得,所以諸如:寡婦、老人、兒童、殘疾者等「不可工作的勞力」,無法有收入來維持基本生活,也就成了國家以強制力介入照顧的對象,於是各種老津貼、國民年金等紛紛出籠,以減緩社會貧富階級的衝突,維持社會的和諧安定,而這也是現代西方福利國家的起源。所以說,基本上,國民年金在西方工業國家的發展,也是具相當政治性考量的,與目前台灣每到選舉就開始漫天喊價,大開政治支票的現象,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前所述,我們可知「退休」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特定社會制度下的產物,它當然有可能會隨著歷史的移轉而變化。或許有一天,「退休」這個名詞會消失,或者又有一新的名詞出現也說不定,不過,屆時不知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只希望是一個更人性的社會就好。

(本文刊登於台灣日報,一針入脈專欄,199712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