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心得 (126)
- Nov 05 Tue 2019 17:27
「臺灣人四百年史」----史明如何從階級鬥爭中打造出台灣民族?
- May 10 Fri 2019 15:08
「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導覽
2019/4/19擔任了「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的導覽工作,
OPENBOOK的記者,事先來採訪我,寫成了很生動有趣的稿子,
走讀台灣》與NGO走一趟台灣民主之旅: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
好像比我講的還精采,當天參加成員有學生與上班族也有退休人士,
- May 10 Fri 2019 13:32
《絕望工廠 日本》---外籍血汗實習生、留學生的現場調查
- Feb 14 Thu 2019 11:34
《石油世紀》中揭露被神格化的諾貝爾獎
火藥大王Alfred Noble會立遺囑設立高額獎金的諾貝爾獎 ,絕大部份的中文介紹都是講他個人晚年是如何崇尚和平等這類給他增添道德性光環下的歌功頌德話語。事實上,諾貝爾會設置諾貝爾獎並不是他晚年自己良心發現的自發性覺醒 ,而是偶然有一個重大事件砸向他,才讓他浪子回頭的。
最近手邊正在看“石油世紀”這本石油史的經典時 ,當中提到在十九世紀中 葉,當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在賓州建立起全球第一個石油煉製產業化時 ,另一個對手俄羅斯的巴庫油田就是Alfred的大哥化學家Robert與二哥Ludwig Noble所開發 ,還發明全球第一艘運油船 ,照明用的煤油出口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石油大王 ,當時汽車尚未普及 ,電燈尚未發明 ,因此原油都是煉製成照明用的煤油 。
- Jan 29 Tue 2019 10:09
《犬的記憶》---森山大道的幻影追尋
- Jan 14 Mon 2019 12:07
《2049百年馬拉松》---美國中國戰略專家的懺悔錄
這本書《2049百年馬拉松》是美國資深中國戰略專家白邦瑞 ,在研究中國五十年多之後 ,所完成的個人懺悔錄 ,徹底懺悔他被中國隱藏其稱霸世界的野心所欺騙 。其中有很多他個人經驗與美中高層祕辛 ,很容易閱讀 。白邦瑞從尼克森時代就參與美國的中國外交事務,目前也是川普的重要智囊。
1971年來台大學中文的時候,林毅夫那時剛好是學生代表會主席,想不到林毅夫之後叛逃中國,成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並與他在中國與國際機構上相遇。一個在美國是如此權威的第一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居然會在2015年出版了這本中國要透過從1949建國到2049年的百年時間稱霸全世界,而這個覺醒是他研究中國近五十年之後,驀然回首驚覺發現的。
- Jan 09 Wed 2019 13:34
讀《社會民主是什麼?》有感
這本小手冊《社會民主是什麼?》,是瑞典社會民主黨出版的文宣小冊,所以當然是宣揚社會民主理念與社會民主黨的成就,這無可厚非,在台灣人云亦云的社會民主,透過這本小書可以簡單了解,自由、平等與團結,這三大元素是構成社會民主的核心價值。書中除了各自解釋在社會民主黨中所認知的,自由不是新自由主義之下的那種市場放任的假自由,平等也不是蘇聯與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社會主義下的那種死氣沉沉,一視同仁,國家計畫性經濟,廢除私有制沒有個人資本與經營自由之下的假平等,而團結更不是,在威權統治之下強加人民服從威權的假團結。
本書認為,自由與平等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越強調「自由」,將讓貧富差距擴大,會擴大社會不平等。另一方面,如過度強調「平等」,則將會喪失個人自由,成為國家計畫性經濟,市場也將消失。因此必須依賴「團結」來調節中介,讓社會可以既自由又平等。團結有包括,社會保險、稅制等等這些社會機制,更可能透過勞資雙方的共識所達成的社會團結。這也是社會民主主義引以為傲,可以超越強調計畫經濟的共產主義,又能贏過過度強調個人自由的資本主義。
- Nov 23 Fri 2018 11:00
山崎豐子「花暖簾」與井上靖
- Nov 21 Wed 2018 15:45
山崎豐子的《暖簾》與澀澤敬三
- Nov 19 Mon 2018 14:26
《廢墟少年》心得
- Oct 30 Tue 2018 17:40
《如此人生》推薦序----還原勞動者一個完整的人生

政策分析與擬訂,最需要的不是外國施政經驗的他山之石,也不是理性、精準的法規文字與架構,這些都是次要的技術層次。最最要緊的是對現實社會所發生問題的掌握,以及接下來關於制度性解決問題的鍥而不捨。所有的國家政策不外乎要解決社會問題與衝突,察覺人民之苦、生活之痛,才能進而引發制度改革的決心。
- Oct 21 Sun 2018 00:48
《橫渡孟加拉灣》讀後感
相對前陣子讀的《棉花帝國》,以單一作物棉花,探討英國帝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以英國本土向東西雙方擴張,是非常明確的敘述軸線。《橫渡孟加拉灣》是一本內容繁雜(豐富?)且沒有單一主軸,很難以輕鬆閱讀消化的書。再加上一般台灣人對於印度、緬甸、馬來亞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讀來異常艱難,但也會有很多恍然大呼的驚奇發現。
本書其實還是以英國為核心,只不過換成了,英國在19世紀中期逐漸建構的,英屬印度、英屬緬甸與英屬馬來亞,這環孟加拉灣兩岸之間所形成的「英屬殖民地內海」之間,人口、商品與文化之間的流動滯留遷移的大歷史,其中特別強調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大量移民到孟加拉灣東邊的馬來亞與緬甸的歷史分量最重,也是本書的重點。
- Oct 16 Tue 2018 11:20
《棉花帝國》----- 英國的戰爭資本主義史

《棉花帝國》這本書,其實是透過棉花來講述全球資本主義史。棉花帝國指的就是英國紡織業從1780年代的機械化紡織機的興起,所帶動的全球棉花生產鏈的重組。很難想像,在十八世紀末期,中國與印度的棉紗產量,雄踞全球,歐洲人高度崇尚印度與中國高品質與花色動人的織品,英國在沒有充足低廉勞力,更無法充足棉花原料產量之下,是如何崛起的。當然,從科技發展史的角度看,工業革命的爆發,是英國的流水動力紡織機以及接下來的蒸氣紡織機的發明,讓生產力暴增千倍。
不過接下來就開始精彩了,作者以詳盡的統計資料,敘述了英國如何先用高關稅阻隔印度紡織品的進口,以培養本國的實力,等到英國用"戰爭資本主義"與"軍事化農業生產(美國)"這兩個火箭,讓英國紡織品的CP值高到毫無對手之際,國家就開始放資本家這隻老虎出狎,橫掃印度市場,打到印度要回頭去種棉花,印度的紡織成品全倒。
- Sep 04 Tue 2018 23:41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閱讀心得
最近正在看「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這本好書,才發現1885年法國軍登陸基隆與淡水,被清廷擊退,兩個中國政府常把他搞成中國繼鄭成功之後再次打敗西方帝國主義的自嗨歷史事件。其實這要回歸到法國、清廷與大南(現稱越南)當時的三國角力,才能還原真相。而這過程也剛好是法國佔領大南的完整過程。
- Jul 31 Tue 2018 17:48
閱讀《叛離、抗議與忠誠》之我見
《叛離、抗議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這本小但精的書出版於1970年,是經濟學家Albert O. Hirschman跨越經濟學的框架,成為跨領域的社會思想家的敲門磚。本書的核心價值就是使組織能夠永續發展。反而這種直接叛離其實是有害於組織的。發聲則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因此是經濟學與政治學的調和。最後加入忠誠進入討論,則更有心理學的感覺。
作者認為,抗議就是發出聲音,也就是發出不滿,其實對組織而言是有幫助的,小至餐廳對於顧客、大至國家及政黨,將這個觀點應用到工會組織的發展,也是如此。但細看此書,其實談到的層面更加細緻,也可以有更多想像。
- Jul 05 Thu 2018 17:15
《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讀後感
- May 29 Tue 2018 10:39
團結的艱難----《印尼etc.》讀後感

- May 17 Thu 2018 17:54
林克孝的《找路》與猴猴族
- May 09 Wed 2018 18:18
《南向,面對東南亞》----東南亞民族國家獨立史
《南向,面對東南亞》是一本偏重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發展的導論史,作者Milton Osborne是澳洲的政策中心擔任研究員,從1979年出版之後就一直再版且翻譯成很多國語言,可見其暢銷受歡迎程度。本書特別偏重各國在二戰前被殖民的統治形態,還有殖民者與當地皇室或權貴精英的關係,接下來,日軍佔領期間的權力關係的改變,最後在日本突然戰敗之後,又是如何獨立成為現在的國家規模,這部分本書是的最精彩部份。
另外,本書還有一個超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就是在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為何成功或失敗?」,作者一直再自問自答這個疑問,並且套用到每一國的歷史情境當中去省思。特別是,越南共產黨的興起與掌權的觀察,更是花了很大筆墨,這也難怪,澳洲白人依循東西冷戰的傳統,對於東南亞是否會被共產當赤化,一直是國安層級的擔憂,因此本文作者作為澳洲智庫的研究員,一定也要解析這問題給高層參考。
- May 07 Mon 2018 15:14
「斯卡羅」原著《傀儡花》讀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