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俱樂部」當中最具規模的設施首推棒球場,而且是具有夜間照明設備的球場,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台灣的第一座夜間照明設備的棒球場(1970年就設立),反正當時在夜間,站在家門口,往美軍俱樂部的方向看看,只要看到亮光,就知道有棒球賽開打,就會騎著腳踏車到球場逛逛,隔著鐵絲網看到明亮的燈光猶如太陽一般照在草地上,就會很感動。


這個球場的大小應該只有少棒的規模,但是內外野的草地都保養的非常好,周圍全部都以兩層樓高的鐵絲網包圍,在本壘後方有一個一層樓高的小屋,當中有現場的廣播員,可以隨時透過麥克風,播報比賽現況(當然講的都是英文),一三壘左右兩側都有簡易卻很堅固鐵架搭起的觀眾席,外野也有人工計分版,整個外野鐵絲網其實就緊鄰著一條馬路。

 

我們這些台灣小孩只能在附近的大力操場

土法煉鋼,用最簡單的方式打棒球,而美國小孩則是以全套的球衣與頭盔在夜間(白天太熱)草地球場練球,我們也只能夠以羨慕的眼光。但是機會來了。

 

 

有一次,美軍邀請當地的台灣國小小孩組成「三玉隊」(當時三玉里幾乎涵蓋整個天母,現在一堆里都是他生出來的)與美國當地的代表隊舉行一場對抗賽,當然是在夜間舉行,我家附近的鄰居也有人入選去比賽,主辦單位還煞有其事的,印一張雙方球員的介紹表。

 

 

結果當然是美國飼料雞打不贏台灣土雞,三玉隊大獲全勝。大家一起在看台加油,由於我們講的棒球術語都是日式英文,像出局OUT,我們都高喊「澳兜」,鄰座的美國人還糾正我們的發音,但是我們還是對於自己發音的正確性堅信不疑。

 

 

這座設施完備的棒球場,其實平常都是讓小朋友「玩」棒球,正式的比賽並不多,更多都是時間都是讓學齡前的小孩玩樂樂棒球,就是在本壘板放一根鐵架可伸縮調整配合打擊者身高,然後棒球放在上面,讓小朋友打出去,然後跑壘。當然這些小朋友都是身著全套的棒球服與頭盔。

 

 

現在回想起,覺得飛行數萬里來台的美國駐軍,會不惜巨資興建這座完善的少棒棒球場,只能讓人讚嘆,該國家對於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視程度,而棒球在美國已經成為生活甚至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可說是國球的地位,更是無庸置疑。

 

 

就在這座美軍棒球場消失之後的二十幾年之後,相隔大概五百公尺左右的忠誠路上,一座嶄新的標準棒球場也誕生了。同樣的有夜間照明設備,內外野也都有優美的草皮,但是要看到優美的草皮,必須要買門票才能進去,裡面開打的是內容貧乏的中華職棒。這座球場的存在,有帶動附近社區小朋友的棒球風氣嗎?有辦過任何社區少棒對抗賽嗎?或是樂樂球賽?更不要說現在已經變成台北體院的校內棒球場。

 

當棒球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意的一部分之際,這個生意也不長久。

_MT_SEPRATOR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