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退休金選擇權的修正,社會公平以及行政成本應是其最大的考量。誠如陸委會官員所言,由於兩岸之間特殊的關係,台灣一直無法在中國當地設立官方地位的代表處,因此,如何確認退休人員在中國是否繼續存活,或由家屬冒領就成了最棘手的查核問題。更進一步,假使中國的家屬假造身份盜領月退俸,但我國政府如何對居住於中國大陸的人民進行司法程序上的追討,而具官方身份的我國人員如何在中國大陸進行身份查驗,也是一個國家主權行使的難題。因此若是軍公教人員長期移居歐美各國,則沒有這個問題出現。
由此可見,退休軍公教人員領月退俸要改領一次退休金,並不是居住在「國境內」或「國境外」的問題,而是是否能確實查核的「行政技術面」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卻被兩岸之間的高度政治歧見所困住,短期間恐難獲得突破。
平心而論,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是因個人長期工作貢獻,而得到來自於政府(雇主)對其退休後的承諾與照顧,而政府也提供軍公教退休人員自由選擇一次給付金或月退俸的空間。由於退休金是一種雇主對於所屬員工的承諾,因此,沒有身處「國境內外」的給付門檻條件,相對而言,若是民營企業為照顧員工,也願意提供退休員工月退休金,即使該員工已移民他國也無不可。
但是若是涉及國家以「社會福利」名義發放的相關給付,則大都有限定若離開「國境外」一段期間,則停止給付的規定。因為社會福利是國家對於其「國民」的承諾,不管是以社會保險或是社會津貼的形式展現的國民保障,都是國家主權的展現,社會福利的效果本來就不應該在國境之外發生,因為這是對本國人的公平問題。因此我國相關的社會福利措施都有:不得長期居住「國境外」的受領資格規定,例如:外國人來台依親定居必須入境滿四個月才能加入健保,享有健保給付保障。「中低收入老人津貼」則也規定離開台灣地區6個月之後,即喪失領取資格。而「敬老津貼」與「老農津貼」也規定最近三年內,必須每年居住台灣超過183日以上者,才有領取資格。
「社會福利」必須在「國境內」給付,而「退休金」則由「雇主」彈性考量視其查核技術,是否改領一次退休金。但是長期定居中國之榮民所領取的「榮民就養金」卻公然的違背上述的原則,成為一個違法的大黑洞。
由退輔會每年編列約185億元預算的「榮民就養金」,事實上,並不具有「退休金」的性質,其是政府為照顧無法達到退休年資榮民的一種「社會福利津貼」,而「榮民就養金」也有資產調查的排富條款,領取過其他福利津貼者者即喪失資格,因此「榮民就養金」是與「敬老津貼」同等性質的社會福利津貼。根據統計,到中國長期定居領取所謂的「境外就養金」者,約有5670人,每年政府必須匯往中國約9.2億元,事實上,已經違反社會福利給與的原則。
台灣長期以來的社會福利體系以職業身份別的作為發放的標準,造成「軍公教福利國」的現象。而福利津貼與退休金之間的定位混淆不清,更是台灣在制訂「國民年金」制度時的最大爭議。這次藉由軍公教人員長期定居中國大陸禁止禁止領取月退俸的事件,希望能更釐清上述的迷團,讓退休金與福利津貼各自就定位,回歸原有之本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