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立委當選之後,一個嶄新的國會誕生。立委人數大幅增加,大量地方派系型立委紛紛搶攻國會灘頭,許多人即憂心忡忡地認為,未來的國會將逐漸「省議員化」,立法品質將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地方派系的利益分贓。

        立委的問政品質,攸關公共政策法案的良窳與人民福祉,也是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內涵。不過,由於台灣缺乏客觀中立的國會評鑑機構,導致整個立院的運作猶如黑箱作業,一般人民,竟然只能透過追逐聲光八卦的媒體來認識瞭解,社會大眾根本無法知道他們所選出來的立委,到底在立法院的表現如何,更遑論監督。

  對新國會的期待,除了對於立委個人專業問政的期許之外,更期待制度面的國會改革。有鑑於此,提出以下幾點制度面建議,希望能使國會運作更透明公開,達到「全民監督,還政於民」的目標:

一、 每次選舉後的政黨補助金應提撥百分之五,成立常設性且超黨派的 「民間國會觀察基金會」,定期公佈國會評鑑結果。

二、立院逢重要法案、預算審查及首長質詢等期間,公共電視應全程轉播。

三、立院應推動「國會上網」計畫,於三年內將即時的「議事日程」、「立法院公報」等法案資料與文獻全文上網,提供全國人民共同監督與 政治參與的管道。

四、立院之法律資訊中心應「立即」對外開放,並應擴大成立「國會圖書館」,並於三年內上網完成「虛擬國會圖書館」。

五、行政機關送至立法院之預算書,應同時陳列並保存於全國各公立圖書館,供一般民眾閱覽參考。

  而在超黨派的「民間國會觀察基金會」尚未成立之前,應正式成立常設性的「國會評鑑小組」,定期發表評鑑結果,其初步評鑑原則為:一、以重要法案審查過程,作為立委問政立場的分析。二、統計立委發言、舉行公聽會等次數,作為立委認真程度的評判依據。

【本文刊登於1999.3.1勞動者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