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258.JPG

前一陣子首訪1755創立,新莊二重埔主祀神農大帝的先嗇宮,精緻建築裝飾,見證北台開拓的起點,稻田墾民聚集,十八世紀中,福建缺糧,米價飆高,利之所趨,引發大量墾民湧入北台盆地,大台北盆地的水圳也都興建於該時期,當時北台稻米全數透過新莊碼頭直送福建,墾民祭拜神農大帝祈求五穀豐收,先嗇宮就是集體心願的結晶。引發兩個疑問 …


1.白虎側的廟門對聯寫著 :重埔入望遠羅鳳髻山,另一對句二水平分映射鷺洲月,當中二水指的是大漢溪與新店溪,而鷺洲是現在蘆洲 ,這很好理解 ,不過,鳳髻山到底是那座山?經過我網路調查,臺灣舊稱鳳髻山的只有五寮尖與高雄鳳山,但是在二重埔看得到五寮尖嗎 ?站在二重埔遠望比較顯著像一團雞冠的山頭,觀音山似乎還比較有可能 ?還是其他的山頭?有待考證。


2.客家人常用埔來稱呼平坦地形,新埔北埔等 ,新莊外圍的頭前埔二重埔三重埔 ,很有可能是十八世紀後期客家人大量聚集新莊外圍開墾的證據 ,新莊頗具規模的祭祀三山國王的廣福宮創立於1788年也可以為證。1840年新莊發生閩客械鬥 ,客家人被逐出新莊。問題是他們到那裡去了?當時大坪林也曾是大量客家墾民群聚地,也都因械鬥而離開 。

我大膽假設 ,這群客家人集體搭船沿著大漢溪到達最上遊的龍潭三坑上岸後 ,進入關西山區後逐漸擴散到現今的苗栗山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