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萬在台日本人,在二戰後一年內,被迫只能帶一千日元,隨身行李搭船引揚回到全然陌生的“故鄉”日本,這些被稱之為引揚者的日人,回到日本也受到歧視,生活困難.灣生回家週五首映,週日晚場有八成滿,今晚在天母戲院裡,充滿了笑與淚,大時代下的悲歡離合.故鄉就是出生養育長大的地方,年邁的灣生,理所當然地說出台灣是我的故鄉,我是台灣人.


紀錄片中的二代灣生富永勝,花蓮北埔出生,到台南師範讀沒畢業,台語雨夜花朗朗上口,回日本從代課老師當起,家中書櫃滿是台灣相關書籍.也有灣生第三代,祖父在蘇澳經營冷泉汽水工廠,最後也只能被迫放棄所有資產,至今難忘他在船上看著她養的小狗的背影.

更動人的是,被送給台灣人家庭當童養媳而留下的片山清子,一直等到他的外孫女了理解外祖母身世後,才展開日本尋根之旅,找到他母親的墳墓.更有人嫁給台灣人默默留在台灣這個故鄉.影片中沒有的,甚至有人偷偷留下來,隱姓埋名,怕口音被認出來,當啞巴數十年.



 每個人的年少時光總是燦爛耀眼,電影中每個灣生對於在台灣的青春歲月念念不忘,集體、斷然毫無選擇地被迫離別,硬是切斷與出生大地的聯結,是殘酷的時代悲劇.對戰爭的慘痛回憶與反省,對發動戰爭的憎惡,破壞了他們既有的人生道路.

灣生回家的心路歷程與台灣外省老兵返鄉探親的心路歷程是相當接近的.但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之後,才總算能正視日治五十年期間的人民史,脫離國家意識形態主導的史觀.

1895年時,日本給台灣人自由選擇是否留在台灣還是回去當清國人的權利,1945年,當時盟軍是否也應該給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選擇是否當台灣人的權利呢?而當時這四十六萬在台日本人的私人動產與不動產,是如何被處理?又被如何轉移?在1949國民黨撤到台灣之前與之後,政策上是否有所改變?這些硬政治是我在感受到軟親情之後更有興趣探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