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年幼時,就非常著迷登山。可能是父親常帶我們全家去爬石牌軍艦岩、觀音山這些郊山。孕育了我想要登上聖母峰的夢想。當兵前,走過南北插天山縱走,退伍後,報名學攀岩,完成雪山,大霸小霸,當時還可透過鐵梯登頂。後來在研究所期間爬上玉山。當然,後來自知體力不是那個料,登上聖母峰的夢想,就伴隨隨著國小立志想當國父的心願,一起隨風飄逝了。

後來我逐漸了解,登聖母峰絕不是個人英雄的浪漫史詩,而是一個精密理性計算與龐大後勤支援團隊的計畫,就跟登陸月球一樣,環環相扣,不容出一點差錯。"聖母峰"這部電影,以高超攝影技術,超寫實地描述1996年的冒險顧問與山癡這兩支商業化登山團隊,因輕忽氣候,引發八人死亡的山難事件。

該次山難,有許多書籍與紀錄片描述,這部以災難片大手筆拍攝,可說是最忠實描述了登山者在聖母峰面對的危難,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無常與殘酷。
 

登山商業化無疑是該次山難的主因。商業化將登山隊員之間的關係,從同志情誼變成客戶至上。付錢者老大,因此領隊就是服務客戶隊員登頂,即使最後玉石俱焚在所不惜。原本基地營的總指揮,擁有絕對權威,以其經驗判斷用無線電命令誰上誰下,毫無轉圜餘地,畢竟任何人在登頂前的誘惑太大了,若沒有絕對權威下令,難以扭轉當局者迷的執著。但片中冒險顧問基地營總指揮,淪落為接線生,無力即時挽回三條以上人命。


登八千公尺高山,與一般登山不同,整個行動從到達基地營開始,為期接近兩個月的準備,只為了氣候最好的機會之窗,連續攀登超過十二小時的登頂行動。這兩個月期間,隊員猶如螞蟻搬家,逐漸將物資向上搬,建立第一營到第四營,並沿路建立確保的繩索鋁梯,總指揮也藉此觀察適應最好體力最佳的隊員,做為最後登頂的人選。


試想在八千公尺高山多負重一百公克,多停留半小時,就足以致命。在有限經費、有限時間之下,每個營地要配置多少食物氧氣筒等資源,以供給登頂與下撤停留隊員多少人使用多少時間,完全是軍事等級的後勤支援作業。但是,在本片中,由於以服務顧客為導向的商業化登山,讓登山專業毫無用武之地,枉死當時登山界菁英的兩隊領隊生命,以及其顧客的性命。


尼泊爾人世居喜馬拉雅山下,卻從未想去登上那個最高點,但英國人觀察到聖母峰之後,世人前仆後繼,動用龐大資源,只為滿足登頂征服慾望,目前已經超過四千人登頂,但多少遺體冰封山頂。電影中的記者問:人為何要登山,每個人說已經有人幫他回答了:"因為山就在那裏",但我們卻看到是要滿足自我成就與社會虛榮。


人何時才會醒,登山,是山的恩賜允准給你機會之窗,人要山謙卑,山才會給你機會,而日益商業化的聖母峰登頂套裝行程,對大自然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笑話一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