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失業者在國外卻有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歐洲常可看到許多失業者衣冠整齊的公開行乞,無視別人的眼光,失業青年在地下鐵的車廂中,一節一節地大聲向所有乘客訴說他如何被公司裁員,希望大家能幫他度過難關,甚至最近還出現了「給我一毛錢」(give-me-one-dollor.com) 的網站,在網路公然行乞,結果還收到不少信用卡的線上捐款。以上零零總總的行乞行為,在台灣絕對會被視為「厚顏無恥」、「不知上進」。
筆者在參加一次有關失業問題座談的電視錄影當中,一位共同出席的失業女性勞工,心想由於要上電視所以特別打扮了一番,並將結婚的金鍊帶在頸上,結果在錄影前,主持人居然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說她失業還有金項鍊可戴。
這個社會對於失業者實在是太不公平了,整個台灣社會對於失業者的道德譴責,所形成的社會壓力讓失業者喘不過氣來,歸咎起來,就是台灣社會,包括政府,都將失業歸咎於「個人」,而國外則將失業歸咎於「社會」。
失業其實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發展與產業變遷所造成的,特別是台灣在面臨傳統產業外移,高科技產業一枝獨大的發展,造成台灣最近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在台灣有許多身懷絕技的勞工,由於整個產業外移,造成他原本具有的技能,社會已經不再需要,讓她空有一甚技能,卻淪為到處碰壁的失業者,這難道是個人的錯嗎?
但是一般社會大眾除非自己失業有切身之痛,否則都將失業者歸因於個人因素,不是好吃懶惰,就是不努力上進,當一人失業閒賦在家,週遭親人與街坊鄰居的眼光,都可能成為失業者心理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
事實上,不論官方與學者都一再指出,台灣已經邁向高失業率的時代,失業率是無法下降的,而如何處理失業才是最重要的課題。但是從失業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台灣失業問題的嚴重已經從失業者本身的問題,蔓延擴大到衝擊失業者家庭,乃至於失業者所處的社區。
過去二十年來,失業問題不但讓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政黨下台,更使得政客們聞之色變。近來,有更多趨勢觀察家預言,由於產業自動化的結果,失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然而台灣政府對於即將來臨的嚴重失業問題,似乎無動於衷,不但未見任何建立就業安全體系之規畫,甚至連失業保險等救濟性措施也要瞻前顧後,一直拖延到1999年才實施勞保失業給付,深怕妨害資本家追逐利潤。
在先進國家的社會安全體系的設計考量,是針對一個人一生當中會遇到的各種處境來設計,使人能在遇到困境時,仍能有能力維持基本的生活,使人能過得有尊嚴。更何況人往往在遭遇一些困境時,並不是他個人懶惰或是個人罪有應得,而是一些社會結構的結果。因此,人從小到大會生病,所以有全民健保的設計;可能會失業,所以有失業保險制度;人都會老,所以有國民年金;工作時可能會遭受職業傷害,所以有職業災害保險。所以可見就業安全體系是社會安全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台灣目前當然距離整個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還很遙遠,但是就目前勞保、公保、農保依職業別來建立不同條件的制度,不但不能達成財富重分配的目的,也看得出政府社會控制。
我們希望整個政府政策上對於失業者能以健康正面的態度解決失業問題,而不是以一種救濟恩給的角度出發,抱著防小偷的心態,來防失業者盜領失業給付,讓社會大眾與失業者健康地且正面地面對失業,當失業者領取失業給付的心態就像牙痛用健保看醫生一樣稀鬆平常時,台灣失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才能被積極正確地解決。
【本文刊登於20010503勞動者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