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北台開拓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defined

《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這本小書,作者王世慶(1928~2011)與曹永和齊名,都是自學出身的第一代台灣史研究者,由於他是樹林下溪洲人,也就是現在板橋浮洲對岸的沙崙附近,樹林與新莊交界地帶,的廣大河川沙洲地,他對於北台灣開拓有許多研究,更由於他父親就在從事擺渡船運工作,讓他對新莊與大漢溪的船運,乃至於整個淡水河流域,都有深入研究。

 

新莊掌握大漢溪新店溪的匯流口,是漢人開拓台北盆地的第一站,更是貨物出口的匯集地,在石化燃料與引擎機械動力還沒有發展出來之前,利用大自然潮汐流動,以河流作為貨物運輸管道是最經濟,也最符合當今環保觀念的作法,也是在那個時代不得不然的作法。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瑠公圳與後村圳所構成的大台北盆地開發圖像

清朝統治台灣的初期,有關大台北盆地的開發,大概開始於1750年左右,而當時,大台北盆地的開發最重要產業發展策略就是生產稻作,然後直接以船運送到到福建廈門等地銷售,當時閩南地區嚴重缺乏糧食,台灣的稻米價格非常的好,新莊就是依靠稻米出口而興起的北台第一大城,這部分可參考輔大景觀設計系顏亮一教授的研究 「清代台北區域發展:一個城市網絡觀點的分析」。因此,意想不到,現在台灣以出口導向的半導體業與製造業,居然在兩百七十年前就已經植入基因。

清朝統治台灣的初期,有關大台北盆地的開發,大概開始於1750年左右,而當時,大台北盆地的開發最重要產業發展策略就是生產稻作,然後直接以船運送到到福建廈門等地銷售,當時閩南地區嚴重缺乏糧食,台灣的稻米價格非常的好,新莊就是依靠稻米出口而興起的北台第一大城,這就是歷史學尹章義說的,1770年台北盆地的「水田化運動」,另一學者溫振華更指出,台北盆地的開發與中國的貿易有很大關連,土地開墾、水利投資、稻米種植實為三位一體,目的是將作為經濟作物的稻米輸出至中國大陸。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jpg
 
從中國閩南地區的漢人大量移入,構成了當前台灣人口的主幹
不過,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變化,增長與消退因素,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258.JPG

前一陣子首訪1755創立,新莊二重埔主祀神農大帝的先嗇宮,精緻建築裝飾,見證北台開拓的起點,稻田墾民聚集,十八世紀中,福建缺糧,米價飆高,利之所趨,引發大量墾民湧入北台盆地,大台北盆地的水圳也都興建於該時期,當時北台稻米全數透過新莊碼頭直送福建,墾民祭拜神農大帝祈求五穀豐收,先嗇宮就是集體心願的結晶。引發兩個疑問 …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草山一直到1951年才改名叫做陽明山。因為老蔣逃來台灣之後就住在草山,設立草山管理局,掌管京畿重地,後共匪就宣傳蔣匪已經入草為寇,老蔣氣死了,底下的人馬上改為陽明山,並且大外宣說老蔣崇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每天都在陽明山閉門苦修。因此,陽明山在1951年前都叫草山,因為滿山的芒草,但是為何山上都是草?

 

這答案從連橫的台灣通史第十八卷榷賣志,談到"硫磺"的章節,可以找到答案: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 貓裏 猫裏

荷蘭統治台灣時,有一個有名的「猫」,那就是1661年鄭成功在圍攻赤崁普羅民遮城時,當時死守該城的長官Jacobus Valentyn,中文翻譯成「猫難實叮」,這個「猫」應該要用台語讀作 ,「貓」台語則讀作niau。因為,Valentyn的開頭是V,與國語的miau甚至於台語的niau都搭不上。還有一個從來沒有來過台灣的荷蘭牧師 François Valentyn(1666- 1727),也漢譯為「猫難實叮」,他長期在印尼生活,晚年回國之後出版了《新舊東印度誌》,其中有關早期台灣風土民情的描述,非常珍貴。詳見: 一位從未到過臺灣的荷蘭牧師,卻留下了早期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不過,在網路上的文章甚至實體書籍,幾乎九成的人都會把「猫難實叮」寫成「貓難實叮」,這樣錯誤突顯了,台語的猫這個發音,逐漸不為人所知的現象。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在馬尼拉以Sangley人來稱呼來此作貿易「生利」的閩南人,當然,日本這兩個漢字被翻譯成NIPPON,也是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根據活耀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貿易商的閩南語音譯「日本」出來的,另一個翻譯JAPAN其實以當時的葡萄牙人根據馬來人寫作JIPAN讀出ZIPON來也是接近日本的台語音,因此,日本的英文是為了外國人使用的目的,而被製造出來的。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開發台北盆地的漢人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台灣南部搭船北上進入淡水河嗎?還是直接從福建泉州來的?我認為後者比較有可能。大家都熟知的最早官方文獻紀載,1709年諸羅縣核准了陳賴章墾號來開拓台北盆地。陳賴章不是人名,是一個群體,由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這五個人提出申請,擷取其中三人姓名的一個字組合而成,只知道他們是泉州人。

文章標籤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