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 貓裏 猫裏

荷蘭統治台灣時,有一個有名的「猫」,那就是1661年鄭成功在圍攻赤崁普羅民遮城時,當時死守該城的長官Jacobus Valentyn,中文翻譯成「猫難實叮」,這個「猫」應該要用台語讀作 ,「貓」台語則讀作niau。因為,Valentyn的開頭是V,與國語的miau甚至於台語的niau都搭不上。還有一個從來沒有來過台灣的荷蘭牧師 François Valentyn(1666- 1727),也漢譯為「猫難實叮」,他長期在印尼生活,晚年回國之後出版了《新舊東印度誌》,其中有關早期台灣風土民情的描述,非常珍貴。詳見: 一位從未到過臺灣的荷蘭牧師,卻留下了早期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不過,在網路上的文章甚至實體書籍,幾乎九成的人都會把「猫難實叮」寫成「貓難實叮」,這樣錯誤突顯了,台語的猫這個發音,逐漸不為人所知的現象。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在馬尼拉以Sangley人來稱呼來此作貿易「生利」的閩南人,當然,日本這兩個漢字被翻譯成NIPPON,也是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根據活耀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貿易商的閩南語音譯「日本」出來的,另一個翻譯JAPAN其實以當時的葡萄牙人根據馬來人寫作JIPAN讀出ZIPON來也是接近日本的台語音,因此,日本的英文是為了外國人使用的目的,而被製造出來的。

 

undefined

 

通常台語的「貓」是指稱為非野生可馴養的家貓。而「猫」則是泛指在野外,任何不知名的貓科動物,都叫做,例如:果子狸,就稱為果(ㄍㄨㄟ)子 「果子猫」(Kué-tsí-bâ) ,因此,由於台灣沒有像老虎的大型貓科動物,因此早期台語似乎把在野外看到的貓科動物都一律泛稱為猫,像石虎也都會被泛稱為猫,小孩如果不乖,也會恐嚇小孩說,不乖晚上會被猫咬走,這就是一種把猫,當成一種具攻擊、威脅性野外貓科動物的統稱。在台語中,形容有魅力的女性會用黑貓,但是如果是罵女性下賤淫蕩,則會用猫ㄚ  bâ-á 、或用更難聽的破。可參考這篇文章: 台語動物名【貓 niau】佮【猫 bâ】,文中作者認為,過去兩字互用,家內與野外的都通用,但現在猫逐漸只用在野外的貓科動物。至於有一齣有名的傳統戲劇「狸貓(猫)換太子」,楊麗花有演過歌仔戲,台語一律都會念成  Lî-bâ uānn thài-tsú 。

 

好了,寫了一大堆,到底本文標題「猫難實叮」跟「苗栗」,有何相關?

 

苗栗是台灣除了花東之外,西半部漢人最晚開發的區域。根據苗栗縣政府官方網頁的介紹文字:

 

"依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苗栗地區在史前時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活,並留下許多歷史遺跡。一千多年以前,台灣原住民移居此地,苗栗地區成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範圍。舊名「貓裏」的苗栗,係從平埔族道卡斯族「貓裏社〈一稱麻里社〉(Pali)」音譯(閩南語)而來,原意是指「平原」或「平坦地形」。 "

 

李筱峰教授在〈苗栗地名的故事〉一文當中,也引用上述的說法。

 

「苗栗」這個行政區域的名詞,到底是哪個時期第一次出現的開始出現?

根據淡水廳的維基百科WIKI顯示,1723年設淡水廳縣治在彰化,1731年把大甲溪以北的北台灣都納入淡水廳,並把縣治搬到沙鹿,1740年(乾隆五年),畫分為淡水堡與竹塹堡,二保三十五庄。其中竹塹堡共有:南庄、北庄、芝巴里庄、大溪墘庄、翠豐庄、貓兒錠庄、中港庄、永安庄、貓盂印斗庄、吞霄庄等十庄。注意到,貓盂印斗庄應該與1759年繪製的臺灣覽圖當中的「猫盂社」,有很大關連,吞霄庄則是後來的通霄。網路上打成「貓」盂印斗庄,是現代人慣用貓這個字,忽略猫,鍵盤輸入選字直接就打成貓。

根據故宮博物院典藏,推估畫製時間為1756~1759年的「臺灣輿圖」,當中,有標示出猫盂社,大約是現在的苑裡附近。是大甲地區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崩山八社之一,至於目前官方宣稱的苗栗地名由來的貓裏社,是道卡斯族的後壠五社之一,不過貓裏社,在這時候還沒有出現。

猫盂社


到了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淡水廳已經遷移到新竹,因此以新竹為界重新劃分為廳城北、廳城南,共一百三十二庄,其中廳城南當中共有: 香山庄、南勢庄、西勢庄、隆恩庄、番婆庄、嵌頭庄、田寮庄、南庄、北庄、中港庄、加志閣庄、貓星庄、後壟庄、新港仔庄、貓盂莊、宛裡庄、後壟街、船頭庄、西庄、打那叭庄、白沙墩、頭湖庄、二湖庄、三湖庄、吞霄庄、房裡庄、山柑庄、日北庄、大甲庄。

undefined

 

1871年,淡水廳中在當今苗栗境內有後壠堡與苑裏堡這兩個堡共四十庄,其中後壠堡當中有貓裏街,苑裏堡當中有貓裏社。

  • 後壟堡三十三莊:山仔頂莊、百三莊、圓寶莊、後壟街、大莊、海豐莊、溝仔背莊、新港埔莊、車路頭莊、田寮莊、西山莊、芒花埔莊、社寮崗莊、嘉志閣莊、貓裏街、蛤仔市莊、大墻圍莊、芎蕉灣莊、七十分、樟樹灣莊、銅鑼灣莊、高埔莊、頭湖莊、二湖莊、三湖莊、四湖莊、溪洲莊、松仔腳莊、後壟底莊、南勢莊、打哪叭莊、牛欄埔莊、白沙墩莊。
  • 苑裏堡十五莊:吞霄街吞霄社、北勢窩社、竹仔林莊、五里牌莊、塗城莊(土城)、苑裏街、古亭笨莊、山柑莊、榭苓莊、日北莊、昆社、貓裏社、房裏社、房裏莊

 

1889年,新竹縣被分割為兩個縣,也就是把目前的苗栗縣獨立出來,這時候,到底要如何稱呼這地方,現在的苗栗市應該是當時最熱鬧的貓裏街,因此就從貓裏出發,把貓裏的漢字文雅化,取其貓裏的音,應該是以北京官話,也就是接近現在的國語的音去對比相符,貓與苗的國語發音的是M的發音,非常接近,就把貓裏,改成苗栗。其實當時貓裏有很多寫法,包括:貓狸、猫貍、猫狸,不過,苗栗縣政府在2009年還特地經過各方不同意見討論之後,正式發公文,正名為貓裏,還上了新聞。雖然,貓貍山公園有個建於1883年的賴氏節孝坊的碑文,上面是刻著「貓貍街」,縣政府還是定調,官方說法就是貓裏,不要再爭論了。

 

連橫在1920年出版的臺灣通史當中,介紹苗栗縣,開頭就說,苗栗,番語也,謂之猫裏,土番居之。......其縣治則猫裏社之墟也。要注意臺灣通史是寫作「猫裏」,而不是一般通常寫成的「貓裏」。

苗栗地名起源

 

 回到,官方說法,苗栗或貓裏,是從平埔族道卡斯族麻里社的PARI也有人寫作BARI而來的,因為,麻里是平原的意思,所以苗栗就脫離跟動物脫離關係而高雅化了,因為不管是貓裏還是貓貍,不是兩隻貓就是一隻貓,這個根苗栗人的自尊實在不符合,因此為了要脫離貓科動物,就硬生生找出了麻里與平原的關連,道卡斯族的語言PARI是平原、開闊地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也無法確認到底是不是後人加上去的。不過,PARI或BARI跟貓裏的國語發音是完全對不上的,反而是「猫裏」用臺語念BALI,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猫」讀作 bâ,反而是非常接近的,這也是筆者的推論。

 

以苗栗作為台灣西部平原最晚開發,淺山地形開發度很低,像石虎、果子狸等等野外貓科動物一大堆,因此漢人初來到這裏,聽到道卡斯族說PARI或BARI的時候,可能以半開玩笑的戲謔口吻,ㄚ就對阿,猫bâ-a一大堆在山裏面,就是猫bâ裏啦!所以,石虎根本就是苗栗的起源吉祥物,實在沒有必要迴避。而苑裡附近曾經出現過的猫盂社,後來消失了,到底是否跟麻里、猫裏有相關,這就有待更進一步考究了。

 

日前好友在臉書貼出我這篇文章,底下有人留言要看〈貓裏字義考釋〉這篇文章,我看到之後一查,留言者是聯合大學華語系王幼華教授,他在《修辭與考辨》一書當中,有收錄一篇〈貓裏字義考釋〉,我馬上上網北市圖預約了這本書,書到之後,拿回家馬上翻閱該篇文章,我一直很擔心,我個人非專業的胡亂推論猫裏要讀作PALI或BALI是錯的,想不到看完這篇超專業的學術論文,鬆了一口氣,王幼華教授不僅與我的觀點相同,更從當時漢人模擬當時原住民族所寫出的漢字,找出來對比,不管是用漢字寫作:麻例、麻哩、嗎哩、貓哩、瓜笠,發現 都指向是代表「風」的意思,因此他推論,當前的苗栗市就是過去的猫裏社,都是指著風很大的地方,而猫裏山則是風很大的山頭。

 

原來台灣真正的風城,不是在新竹,而是在苗栗市,哈,真是有意思。雖然王教授這篇論文在2005年就已經公開發表,不過,一直不被官方主流意見所採納,即使證據是如此明確,縣政府還是認為苗栗地名的起源是平原的意思,實在令人費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苗栗 貓裏 石虎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