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從2019年底開始蔓延,台灣由於2003年SARS的慘痛經驗,以更高的警覺心,開始在2020年初超前部署,1月就陸續宣布武漢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將武漢列為三級旅遊警示、禁止口罩出口等等行政手段。截至5月12日為止,已經連續30日沒有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政府的公衛體系讓台灣安然度過了這次全球疫情浩劫。
不過,躲過疫情對人體的感染危機,卻躲不過因為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首先,武漢肺炎導致世界各國之間人員移動的禁令,不管是郵輪、旅遊與飯店等旅遊相關行業首當其衝,其次,當國內也禁止外出與群聚集會,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也應聲倒地,最後,如果疫情嚴重到像美國,家周、紐約州都以經禁止外出超過一個多月,所有上班族都被要求在家工作,如此一來更是衝擊到所有經濟活動。
4月7日國際勞工組織(ILO)就發佈了武漢肺炎對就業市場衝擊的評估報告,該報告指出,武漢肺炎可能造成全球勞動總工時在第二季縮減6.7%,並可能造成1.95億名勞工失業。以災情慘重的美國為例,四月份失業率已經從二月的3.2%大幅提高到14.7%,減少了2050萬個工作機會,更有專家預估未來失業率將突破20%。
2003年SARS的疫情暴發,只侷限在中港俄台日韓等東亞國家,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歐美各國並無疫情發生,因此,當時經濟反彈的力道很強。不過這次武漢肺炎,卻重創歐美各國,其消費需求恐怕即使下半年疫情緩和,也是非常低迷,這對於中國、臺灣等東亞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恐怕將造成長期性與結構性的就業市場衝擊。
面對疫情這種突發性、非關勞資任一方所造成的就業衝擊,如何穩定就業與僱用安定,讓受僱者維持僱傭關係或自僱者維持營運能量,撐過疫情,保存能量,等到疫情趨緩,才能迅速恢復正常的商業營運,這是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最高戰略目標。
既有「僱用安定措施」難以啟動
在檢視政府這次緊急提出的各類勞工一次性紓困方案之前,發現既有「僱用安定」措施由於啟動門檻過高,難以因應這次的疫情。
2008年因雷曼兄弟所引爆的金融風暴造成台灣的失業率大增,當時立法院就修改就業保險法,為了因應為了可能突發的重大經濟衝擊,新增了「延長失業給付」與「啟動僱用安定措施」兩大政策工具,不過其啟動門檻分別是「就業保險失業率」(領取失業給付人數與就業保險被保險人數之比率)連續三個月達3.3%、2.2%,這門檻到底高不高?參考台灣在2009年8月達到歷史最高失業率6.13%時,當月的就保失業率是1.56%,就可知其門檻之高,幾乎無法啟動。
其中「延長失業給付」是指可以將現行給付六個月失業給付,延長到九個月,如有必要可再延長到十二個月。至於「僱用安定措施」則是指,因企業縮減工時與工資達到原來的20%~80%,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就保將補貼勞工所減損薪資的50%。
原本「僱用安定措施」的用意在透過薪資補貼,使得企業不解僱勞工繼續維持受僱關係,以達到穩定僱用、降低失業的目的。不過,很荒謬的,這項預防失業的政策工具,卻是要在失業率非常嚴重時才能啟動。2019年勞動部在各方要求檢討的聲浪下,將「僱用安定措施」的啟動門檻從就保失業率2.2%降到1%。
即使僱用安定措施啟動門檻已經下降到1%,不過在當前疫情蔓延之際,企業苦撐、勞工苦守,勞資共同緊縮褲帶以度過難關之際,失業率沒有大幅提高,就保失業率約0.5%的情形之下,規模約1300億的就業保險基金,自然也無法介入,來穩定僱用、預防失業,這實在是一大制度設計缺失。
勞工紓困方案「超錢部署」
農曆春節後,疫情日益嚴重,許多企業開始減班休息,甚至停工歇業,在既有僱用安定措施無法啟動的情形之下,勞動部在3月初從當前規模約200多億元的就業安定基金之中提撥出41.25億元,來推動安心就業計畫、安穩僱用計畫、公共服務短期上工計畫、鳳凰貸款擴大協助計畫等方案。
其中「安心就業計畫」就是原來要以就業保險基金來發放薪資差額補貼的「僱用安定措施」,不過因為未達啟動門檻就保失業率1%,因此,就緊急由就業安定基金支應執行,只要企業與勞工協議減班休息,但其薪資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就補助其薪資差額的50%,計畫實施到今年底截止。
不過,真正對勞工有大量薪資補貼的方案,是要到4月份行政院提出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原來2月份該條例三讀立法通過,當時僅編列600億元來因應疫情,4月份的修正案另外追加紓困預算達1500億元。
這龐大的1500億元的紓困預算,其中針對受衝擊產業,只要營業額下降50%,政府就補貼員工薪資40%,發放三個月,這部分編列了419.2億元。另外對於自營作業者,只要是職業工會會員,投保薪資在24000元以下、107年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未達綜合所得稅課稅標準40萬8千元,直接發給3萬元,這部分共編列336億元。另外針對七月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企業如果僱用則有每月補貼薪資1.2萬元,共12個月,這部分共編列60億元。
綜上所述,勞動部從針對受僱勞工,先以就業安定基金的專案來替代原本無法啟動的就業保險僱用安定措施,到四月份由於疫情緊迫,立法院通過追加特別預算,讓政府可以大手筆的灑錢,包括受衝擊產業的薪資四成補貼、自營作業者的三萬元,最後更推出10萬元第一年免息的勞工紓困貸款,且已經貸出五千億。
勞資一心,共渡難關
檢視這一次政府對勞工的紓困政策的推動,事實上對受僱勞工最為嚴格,到了自營作業者每人三萬元,已經過於浮濫,也不審查是否受疫情影響,甚至後來針對無任何工作者的一萬元急難救助,幾乎失控,擠爆各地區公所。
其實以台灣這次的防疫工作相當成功,舉世聞名,經濟活動受影響的程度非常有限,並沒有出現像歐美各國有強制所有人民外出長達數個月,而必須緊急全面性、一次性發給紓困金的情形。
政府的預算應該是要讓受僱勞工持續僱用關係,避免勞工失業、提供自營工作者經濟維持,維持疫情期間的生計,讓受衝擊企業營運撐過景氣的低迷。對於勞動力市場最大族群約800萬受私人僱用勞工,如何維持其在疫情當中的穩定僱用,應該是最重要的政策目標。因此在制度上,對於因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如果因為減班休息而降低薪資,應該在勞資共識之下,取消不得低於基本工資的申請門檻,貼近現實,讓更多企業有意願向政府提出申請,讓預算用在刀口上,進而穩定就業環境。
疫情的蔓延並非勞資任一方所造成,此時,更應該促成勞資一心共渡難關的共識,過去或許企業內勞資對立,彼此不信任,更應藉此機會開誠布公,彼此體諒,藉此機會強化勞資會議、工會協商等企業內勞工參與制度性管道。如此一來,勞資共同面對難關的一致決心,共同守護企業營運的能量,等待景氣回春的到來。
(本文投稿於2020.5 WFTA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臉書FB)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