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這個月斷斷續續看的新書《羅漢門》剩下約50頁,昨天晚上吃飽飯倒完垃圾之後,在沙發上一口氣把他看完,已經晚上十二點。從朱一貴攻進台灣府治就是現在的臺南,清朝官員紛紛搭船到澎湖避難開始看,然後看清廷如何調兵遣將,從廈門出兵澎湖,再一口氣數萬軍隊攻進鹿耳門登陸,朱一貴兵敗如山倒,很輕易地就被逮捕並押解到北京受審處死。

 

當然,只要有長篇的臺灣歷史小說出版,我一定是必買支持,像朱和之的《鄭森》三冊,還有陳耀昌醫師的臺灣史花系列三部曲,描寫近代十九世紀末平埔族、漢人與西方列強間衝突。《羅漢門》作者錢真算是歷史小說的新手,這本書有獲得第四屆臺灣歷史小說獎佳作,當年度首獎從缺,只有兩本佳作入選。我閱讀時就一直在想為何評審沒有給他首獎?

 

我常常說,臺灣的歷史小說處於萌芽階段,上述這幾本歷史小說都是第一次有人寫,不像日本的歷史小說,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豐臣秀吉等人,或是近代的坂本龍馬,每個人物的歷史小說至少都有二十本以上,不要說歷史控出的一些人物考究的書,多如牛毛。更不要說歷史大河劇,每個重要歷史人物都用不同角度已經拍過兩三次以上,也就是說,在日本民間的歷史先備知識庫,早就已經非常普及。不過臺灣的民間歷史先備資料庫都還沒建構完成,歷史小說的作者,必須交代很多時代歷史背景,搞下來,就變成教科書,變成很難讀,脫離小說的角色定位,對人物的喜怒哀樂的刻化,就淺了,閱讀的樂趣就低了,自然買的人就少了。

 

羅漢門這本書,描寫1721年的朱一貴叛變,從開頭瞄寫在高雄岡山與內門附近,朱一貴與一些墾民與在地小租戶之間,合作中隱藏衝突的關系,作者在描述清領時期的三階層生產關係:大租戶(墾首)、小租戶與在耕佃人,在實際生活上如何運作有了日常性的描述,讓讀者了解第一代移民來台灣,是在怎樣的生產關係之下討生活。作者有試圖去描繪出類似水滸傳群雄的企圖,不過,當逐一刻劃朱一貴與周遭追隨者角色超過十人時,就變成難以掌握甚至模糊化,甚至連主角朱一貴的角色也弱化。

 

本書中後段後的起義叛變過程,也缺乏驚天動地的描述,有點被交代戰史的流水帳所牽著走,主要是作者又以清廷的援軍領導人藍廷珍為軸線,又發展出另一個清軍的視野,使得後半段成為以清軍的視野如何大破朱一貴叛軍,朱一貴就成了敗將之末,草草被捕。作者想透過一群人在地方貪官汙吏壓迫下,情義相挺的兄弟情誼,刻意不要過於凸顯朱一貴的份量,不過這種手法,在台灣目前對朱一貴其實還相當陌生之下,小說變成群龍無首,反抗的激情只在本書的前半部,反而在舉旗革命行動之後,就成了兵棋推演。

 

不過,這本小說對於清領台灣初期的生活圖像有清楚描述,讓讀者可進入那個官逼民反的社會結構, 與剛剛開發的南台灣,渡海來台的漢人墾民都是有著哪種心態,在這本小說當中都立體化地存在。一場有三十萬人參與的民變,當時台灣的最高文武官員與許多駐軍全都倉皇逃到澎湖,當時的首府台南被攻下,這其中還有太多太多的人物可以寫,期待台灣有更多的歷史小說出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羅漢門 朱一貴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