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自日治二萬分ㄧ台灣堡圖-明治版)
讀小學時候去板橋浮洲歡仔園外祖父家,
外婆都會去雜貨店買一大瓶玻璃罐的芭樂汁來給我家三兄弟喝,
這對當時依靠種菜維生的外祖父家應該是很奢侈的消費吧。
外祖父家本來是紅磚三合院,大概1980年左右就改建成磚造透天厝,
不過,後院還是養著一頭大黃牛,要上廁所都要經過,
再後面就是自家的菜園,大概有一兩百公尺,一望無際。
還可以看到縱貫線火車在高架鐵橋上呼嘯而過。
小時候的印象外公就是種高麗菜與冬瓜,都超巨大。
母親說,浮洲當時地廣人稀,日夜溫差特別大,
因此種出來的高麗菜比現在的高山蔬菜還好還大。
不過根據母親的說法,其實在她小時候,也就是日治時代,
不過根據母親的說法,其實在她小時候,也就是日治時代,
外公主要是種花生、甘蔗與番薯,因為根本沒有人在買菜的,蔬菜根本不是一種商品,
我想想也對,當時農業社會,其實家家都有地可以種菜,幹嘛去買呢?
蔬菜的商品化根本是台灣戰後都市化之後才開始的。
會種花生是因為浮洲是沙地,很適合花生生長,也很好種。
至於番薯是因為要餵豬,而豬肉是商品可買賣,
因此番薯是飼料,也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至於甘蔗,則是由於有會社的保證收購,所以是高經濟作物,是主力種植作物,
從當時浮州有製糖會社興建的輕便車道,就可得知浮洲種植甘蔗的規模。
母親說,當甘蔗成熟時,採收的程序是,在會社專業人手來採收之前,
母親說,當甘蔗成熟時,採收的程序是,在會社專業人手來採收之前,
家中的大小總動員,下田去把蔗葉摘除,只剩下最高最末端的嫩葉,
還有下方根部附近的細鬚也要刨除,
然後由專業的男子組將最高最末端的嫩葉與甘蔗切除,
這部分是餵豬的好飼料,因此也有好價格。
然後,女子組把甘蔗掘起土後,橫在壟土上,並且數十根為一綑綁好,
最後由男子組左右手各拿一根Y字型的箝架,把甘蔗扛在肩膀上,
送到輕便車上,然後再推到現在台灣藝大對面站牌的製糖會社去榨糖。
平常為了照顧好蔗田,外祖父清晨四點多就牽著黃牛,
在凌晨的濃霧中,把田裡的土犁好並清除雜草,堆上土堆,
讓甘蔗可吸收養分,長更好。
由於清晨濃霧未散就要上工,而且甘蔗田高大且濃密,視線不明,
因此村莊裡就繪聲繪影流傳ㄧ些魔神仔的傳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