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8854_raw.jpg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入口大廳有一座孫文的銅像,其實大有來歷。
 
大家都知道孫文在1925年過世之後,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中山陵的大廳必須要有個巨大孫文雕塑來讓民眾瞻仰,當時政府以開國際標規格,於1928年委託當時法國大雕塑家Paul Landowski(1875~1961雕塑了孫逸仙的大理石雕像,高4.6公尺,1930年完成,從巴黎空運到南京中山陵,孫文遺體在1929年6月舉行奉安大典之後的一年多,該雕像才舉行盛大的揭幕典禮。
 
1965年台灣故宮刻意選擇在孫逸仙百年誕辰的日子重新開幕,並且取名為中山博物院,故宮在入口大廳要安置國父的雕像,以維持國民黨的法統,於是就想到了南京中山陵的那座巨大孫文雕像。不過由於當時Landowski已經在過世,因此在取得他兒子的同意之下,以青銅翻製了1928年當時Landowski以二分之一比例,完成的孫逸仙的石膏定稿雕像,該雕像目前存放在法國Boulogne-billancour博物館,並從法國送到台灣來。
 
 
 
 
 
幸虧Landowski有保存南京中山陵那座大理石孫文雕像的石膏定稿塑像,不過該石膏初稿像只有二分之一,
所以,台灣方面以青銅翻製後,也只有二分之一大小。
 
 
對照中山陵的大理石雕像,尺寸確實只有一半縮小了不少,
不過故宮的基座卻是中山陵的原尺寸,因此顯得有點突兀,
還有雕像基座底下的敘述孫文革命過程的六面浮雕,前後各一,左右兩邊各二,也是Landowski的作品,值得細細欣賞。
 
 
另外還有一座更小尺寸的孫文雕像,用青銅製作的只有六十公分高的初稿,送到中國讓評審委員審查用,後來不知流落到何方,最後經人發現,捐贈給上海孫文故居紀念館,2006年正式公開展出。
 
有關三座Paul Landowski雕塑的孫文銅像的故事與詳細始末,可參考中國網友所撰寫的文章:「应当被中国人铭记的保罗·朗多夫斯基。從這篇文章可得知,即使在中國,很很少人知道這三座孫文雕像的故事。
 
如果大家對於Paul Landowski不熟悉,沒關係,大家一定看過巴西里約最著名的風景照片,就是山頂有一座張開雙臂的巨大基督雕像,那就是Paul Landowski在1931年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
 
 
這孫文銅像所象徵的高度政治意涵,恰恰就是野島剛在他的《兩個故宮的離合》這本書中的核心概念,故宮的寶物是延續古代帝王承天命統治的法器,因此兩岸的故宮,完全無法回歸他的博物館的藝術本質,繼續成為政治爭奪戰的工具。
 
野島剛在該書中認為,世界級的博物館很少只收藏單一文明,像兩岸故宮這樣單獨收藏中華文化的博物館幾乎沒有,該書從蔣介石不惜耗費龐大人力物力,將北京故宮文物跟著他國民政府的遷移而遷移,最後到台灣,將故宮文物是為統治的正當性象徵。
 
而當2000年民進黨執政,要將故宮回歸到博物館的藝術本質時,卻遭到國民黨與故宮內部然原的高度反彈,改變相當有限,在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又回到原來維繫中國民國道統與中華文明光輝的政治任務。
 
 
很有趣的是,野島剛並沒有強力批判這現象,反而是去深究這特有的「文化政治化」現象。他提出,中國傳統的朝代更替,是完全摧毀的替代,沒有像日本有天皇制度,會有一個血統存留下來,每個將軍統治者的輪替,都遵從天皇,讓這千年一系的皇族存在至今。但中國在沒有此神格化的皇族傳統之下,改朝換代之後的皇帝只能去收集過去的古物,來象徵他是承天命的天子,因此,這些藝術品就成傳說中的神器,故宮就是收集這些神器的地方。
 
因此,故宮一開始就是高度政治,而文化在中國而言,就是政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可從歷屆的「中華文化復興總會」會長,都是由總統兼任可以一窺其政治與文化的關聯。不過在台灣民主化之後,統治者的正當性是人民賦予的之後,故宮是必要走出政治的工具性角色,回歸他藝術的本質,如此才是民主台灣進步的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