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看司馬遼太郎「宛如飛翔」的片段記憶。
1874年11月間,號稱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曾經來過台灣三天二夜,恐怕很少人知道。但他為何要來台灣呢?
話說1871年發生了宮古島居民漂流到屏東八瑤灣,有54人被當地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的「八瑤灣事件」。
不過這事件爆發之後,日本明治政府剛剛新設立,兵荒馬亂,根本無暇顧及。一直到三年之後的1874年,明治政府當時的實質領導人大久保利通,在拒絕同鄉、同志兼兒時玩伴陸軍大將西鄉隆盛的征韓論之後,大久保突然下令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匆促從長崎出兵討伐,登陸屏東車城.
後來,大久保利通以此為籌碼,親自到北京與恭親王奕訢、李鴻章談判,獲得清廷賠款與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地等豐碩成果之後,直接將軍艦開到牡丹登陸,當面親自向所屬官兵宣告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大家辛苦了,可以打道回府了.大久保為何會如此慎重,從天津開船直接殺到屏東?
原因就在於,這些遠征軍,當時都是跟隨薩摩藩西鄉隆盛下野的舊有士族所組成,這些人都是協助推翻德川幕府,但後因廢刀令、廢藩置縣等剝奪其原有特權而對新政府高度不滿,被新政府因為建立現代化軍隊、與中央集權體制而倒打一耙。
這些舊士卒血氣方剛,無處發洩,就聚集起來推舉以西鄉隆盛為精神領袖,西鄉順勢提出征韓論,對外說法是要防止俄羅斯勢力的南下,以保全日本,其實是要讓這股怒氣有所出口。
西鄉隆盛的建議,當然在內閣會議上被打槍,西鄉憤而辭職下野,回到鹿兒島。此時,原本反對征韓的大久保利通,卻突然把三年前的八瑤灣事件拿出來,且獨排眾議要出兵台灣。
大久保此舉有很深的謀略,對內可消弭舊士族不滿,讓這股爆發的力量有所發洩,避免把茁壯中的新政府衝破。對外,則是可以此為籌碼與清廷談判,奠定日本在東亞的國際地位,順便切斷琉球與清廷的朝貢藩屬國關係,將其納入日本的一縣。
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的這三千多名匆促成軍的舊武士階級,登陸屏東車城後,因當時匆促出發,後勤補給嚴重不足,五月出兵,十一月結束,半年之間因感染熱病死亡五百多人,戰死才11人。
不過這三千多位熱血青年,一直認為大久保在北京與清廷談判,只拿到50萬兩的賠款與清廷承認出兵台灣是一「保民義舉」,實在是談判失敗。因此內部一直醞釀想繼續往北進攻佔領台灣的企圖。而西鄉從道也壓不住這些憤青,自然必須由大久保利通親自走一趟。
因此,大久保利通在北京談判一結束之後,勢必要走這一趟台灣行,因為,日本剛剛成立的明治政府財政早就瀕臨破產邊緣,「台灣出兵」已經花了六百萬日圓,如果讓這群人在台灣繼續屯兵征戰下去,明治維新政府一定會被後續的軍備花費拖到破產.因此,在大久保的安撫之下,全員撤出台灣。
大久保利通(號甲東)在11月來到台灣後,還有感題了一首詩,以下是本人自行分段,不過對於日本解讀這份墨寶的漢字,我覺得好像怪怪的,還需書法專家進一步判讀。
五湊一到無催兇
戰克三千兵氣雄,
清道皇威及奏域,
石門頭上旭旗風.
牡丹社事件,日本稱之為「台灣出兵」,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之後,第一次海外出兵,軍事上雖談不上打勝仗,不過外交上卻大有斬獲,除了與清廷對等談判,在期間並周旋於美、英、露等列強斡旋,等於是把日本推向與世界大國的俱樂部,當然順帶收服了琉球。
雖然日本,這一次的海外征戰勝利是為了解決內部的不滿,藉由出兵台灣以挽救新政府倒台的危機,不過這小甜頭,讓日本的擴張主義萌生新芽,接下來的日清、日露戰爭的勝利,逐漸趾高氣揚,軍國主義抬頭,終將步入太平洋戰爭的自我毀滅道路.
對於當前台灣而言,從牡丹社事件得到的教訓是,台灣不能成為琉球第二.台灣的地位目前不被國際承認,因此只要中國在釣魚台或南海,以保護台灣漁民之名,擊沉日本或菲律賓軍艦,事後中國向該國道歉賠款,而此時如果日本或菲律賓承認中國是「保民義舉」,就像日本出兵台灣是在保護琉球居民一樣,一旦國際上承認,那台灣之地位將不保,完全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這可說是,大久保利通的「台灣出兵」,對當前台灣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