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觀察台灣工會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台灣的工會目前已經陷入危機,但是很多人不自知,我認為必須要有大的格局,台灣的工會才可能有新的生命。台灣的工會架構一直按照舊有的模式運作,這樣的架構已發展到了瓶頸。
  
今天來這裡研習的成員,許多都是全產總會員工會的會務人員會去思考台灣工會未來的發展,大概就只有我們這個房子裡的人,即使是現在的工會理事長,也未必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自我感覺良好?

  我很怕大家會自我感覺良好,但我一直不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在200210月文化大學勞工系教授跟日本、韓國固定舉辦的會談,我跟台灣工會界的先進受邀前去,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亞洲社會論壇」發表一篇論文:「新生的契機?混亂的開始?」---論台灣工會的發展。在當時我覺得台灣工會的發展很多元,有一些趨勢:
1.民營企業工會「孤兒化」。2.公營事業工會「排他化」。3.職業工會「勞、健保辦事處化」。我認為它們大概跟農會同一個等級,不過是政府行政的代辦處。4.產業工會「零碎化」。廠場工會根本不是產業工會,比企業工會更慘,是一個廠一個工會。以前土銀工會有四十幾個,一個分行就一個工會,後來才整合為一個工會,四十多個工會的常務理事都沒有官可以做了。以前每個分行都有三個常務理事,資方為了籠絡他們,都會給予會務假。所以其整合的過程是我很佩服的。5.工會聯合組織「傀儡化」。

 

 
◎2001年工會組織的整體性統計分析
1.受產業外移影響,「產業工會」持續下降。2.「職業工會」工會數上昇,會員數下降。(說明:2001年時會員數下降,但現在會員數則在上升,自國民年金開辦後,職業工會的會員人數飆到了230萬人左右,有許多人還擔心年金開辦後職業工會會倒,實際上職業工會根本大賺,還有能力作車廂的廣告。)3.「製造業」部門工會持續下降,「金融、保險及不動產」與「公共行政」部門逆勢上昇。4.「團體協約」停滯,「勞資會議」發展迅速。
當時的這些統計出的情形,其實到現在還是持續。
 
「新生的契機?混亂的開始?」之結論
  這個結論代表我2001年當時的憂心:
「如果台灣的工會聯合組織依然停留在地區層級工會的發展,著力於搶奪政治資源上,那麼未來台灣的工會聯合組織恐怕將會持續分裂,以爭取各自的政治資源。但是如果是朝向經濟性的產業或職業層級聯合組織上發展,那麼其在面對雇主時,是必要聯合更多的勞工才會更有實力與其協商,如此一來,工會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加壯大與團結。」我強調是經濟型的產業或職業層級的勞工聯合組織。
 
◎2006五一的省思:憂台灣工會之發展
  2006年我非常的憂心:「台灣民主化所帶來的工會「自主化」,並沒有帶來工會「普及化」。台灣工會這一波「自主化」的過程,僅是「既有」之公民營廠場工會從原本資方的手中,透過工會內部民主程序回到「勞工」掌控,但接下來就常演變成「勞工」之間的派系纏鬥,甚至分裂
  目前台灣工會就在這種新的基層工會難以成立,舊的工會不斷分裂的走向下,步入慢性自殺之路。
  當時我拋出這個初步的想法:允許企業外的產業或職業層級工會出現,工會的組織是必須「由外而內」。由企業外的產業或職業層級工會來組織企業內的勞工。勞工不是自行在企業內籌組一個工會,而必須是選擇一個適當產業或職業層級工會來代表他的權利,與雇主協商談判,讓勞工加入工會的風險降到最低。
  幾乎大部份的國家工會的發展都是這種由自然人直接加入企業外的職業/產業工會。台灣的企業工會跟場廠工會的型態,在全球之中反而是極少數的特例,唯有全面顛覆既有的遊戲規則,台灣的工會發展才有未來。
 
◎2009台灣當前工會的危機
 
危機一:產業工會數量下降
從官方的統計數字來看,下降的幅度非常可怕。
1992:會員人數66.9萬,工會數1300
2000:會員人數58.8萬,工會數1128
2009.6:會員人數51.9萬,工會數957
 
危機二:工會與主流產業脫節
台灣主流產業發展
1960:紡織業  ---有工會,但隨產業外移而消失。
1970:石化、鋼鐵業---有工會。
1980:電子、金融業---有工會。
1990半導體業---無工會。
2000:面板業---無工會。
從九年代的半導體產業以來,有工會的公司非常少,造成台灣的工會組織沒有跟著主流產業發展。
 
危機三:工會基層冷、高層熱
基層廠場工會:籌組困難,經營困難,企業倒閉、工會消滅。
聯合會:九大全國性工會、縣市總工會多,各種非產業特性的工會聯盟。而這九大全國性工會真正有在運作的就是全產總,再來是全總,其他後面的幾個實際上都是紙上的組織。非產業特性的工會聯盟則偏於私人聯誼性。
 
危機四:工會利益與全民利益疏離
  私部門工會逐漸減少,公部門工會成為各級工會主幹,許多地方的產總是由公營企業的分會來加入成為主幹,無可避免公部門工會維護各自會員權益為首要要務,造成會員權益與整體社會利益不一致。這種情況被媒體不斷的強化下,工會被視為特定利益團體化。
 
危機五:工會官僚化、特權化
  今天我提到的這些危機,都沒有指特定工會或特定某人。「官僚化」這個名稱,不是現在才由我提出來的。當會務假成為唯一焦點時,是很可悲的,工會幹部成為企業內特權階級,工會參與成為少數人的圈圈,會員與其他員工對工會將產生疏離感。當然,會務假有其需要,但不應該是唯一的焦點。
  目前工會法規定三十人可組成一工會,若一個2000名員工的公司,其中30人出來組了工會,選出一個常務理事,但其他員工都不加入這個工會,假使公司承認了這個工會,依照我所瞭解的現在工會的運作,這三十個人就變成小圈圈,甚至還不想擴招會員,怕選不上常務理事,在小圈圈裡大家輪流做,成為一種特權。
 
危機六:工會與會員的連結消失
  目前工會法規定企業廠場內單一工會、員工強制入會,其實嚴格來說還有強制組會。但是當工會自我特權化後,將造成會員對工會的疏離。
 
危機七:工會高齡化
  工會幹部年齡偏高。既有工會幹部有衝撞威權體制的經驗,與年輕世代生活經驗與生活風格的不同。現在工會的幹部、理事長大概都經歷過工會自主化過程,公民營的工會都有這樣的衝撞過程。那一代的工會幹部認為溝通可以爭取到權益,所以樂於加入工會。但是年輕的世代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沒抗爭過,年輕世代個人主義,權利與生俱來,於是工會難以吸引年輕世代投入。不過這中間也跟方才提的『工會未能進入主流產業』有相關,因為現在主流產業都是比較年輕的勞動族群。
 
危機八:工會自救會化
  許多是因為企業即將倒閉才成立工會,例如這幾年的金融併購,才促使那些銀行組工會。這樣的工會生命週期短暫,一旦完成併購或自救完畢,就失去團結力。
 
危機九:聯合組織聯誼化
  總工會與聯合會淪為個人與派系的私人情誼組合,統合會員意見形成公共議題之能量非常低。一個聯合組織或總工會應該將會員的個別意見提昇到政策層級。
 
危機十:廠場工會派系化、內鬥化
l   企業工會內部資方攏絡、勞勞相爭
l   派系分化與鬥爭,造成與會員疏離
l   維持既有會員,不擴展的保守性
l   工會孤島化的僵固性
 
◎轉機何在?
  現行的工會法規定:強制入會、強制組會、各層級單一工會、企業工會與聯合會之型態。還要繼續下去嗎?
 
◎重拾勞工與工會間---迷失的連結
l   企業工會不是我們要的工會嗎?
l   自然人直接加入產業工會,HOW
l   恢復工會與勞工之間的雙向動能
 
◎沒有企業工會的美國
其勞工加入工會組織的過程如下:
1.該場廠30%勞工提出連署(總統OBAMA 提出的Empolyee Free Choice Act刪除本項門檻)
2.要求某一個產()業工會「代表」他們成為與僱主的唯一協商代表
3.NLRB(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介入,防止勞資雙方不當勞動行為
4.舉行秘密無記名投票
5.該廠場51%勞工同意加入該工會,所有勞工全部加入(某些州立法Right to Work 排除適用)。
  以下以SEIU(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的組織情形為例來說明美國的工會組織。SEIU是北美成長最快速的工會,因為美國政府公部門許多社會福利的工作都是給委外的團體做的。他的總會員人數達兩百萬,而這兩百萬會員直接隸屬於SEIU,其會費的收入非常可觀。

  我們看這個圖片中SEIU Local 503local指分會,他們的工會沒有州的層級,也沒有企業工會,就是在地方設分會,而503分會是負責奧瑞岡州,約有四萬五千名會員,其中一萬九千人為公部門工作人員,一萬三千人為家庭照顧者,照顧小孩的有六千人。

  這張照片是他們網站上的新聞,在這個養護村(Laurelhurst)中,他們經過八個月的努力,成功的取得養護村144名勞工的代表權,意思就是說這144名勞工就加入了Local 503分會,這是他們的一個勝利。他們要如何取得這144人的代表權?就是由這144人投票,期間經過八個月的組織與努力,說服這144人加入,經過多數的同意而獲得了代表權。因為他們沒有企業工會的組織,所以如何招收會員加入,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並不是等著從天上掉下來。

    How much are union dues?這是他們的工會會費標準:會費的收取占每個月薪水的1.7%,再加上每個月固定的$2.75美元,會費直接繳給SEIU總部,總部再將錢撥給分會。503分會也不止一個辦公室,據我所知其下至少有十個辦事室,再其下設點,每個點起碼有五、六個組織者。他們的組織者密度跟保險業務員一樣,非常有活力,台灣最有活力的工作就是拉保險,假如新設了一個1000名員工的工廠,總部下令半年內攻佔這個工廠,他們組織者每天下班後開始非正式的遊說,一旦成功,對會費的收入跟地區的擴展都是直接的增加,這是他們動力的來源。

補充說明一點,一開始廠場內連署人數需達到30%的門檻規定,歐巴馬上台後宣示取消,這是他競選時對美國總工會的承諾。歐巴馬競選時,美國總工會的政治獻金大到連資方都會害怕的程度。歐巴馬上台後提了「Employees Free Choice」法案,員工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工會,但是還在難產階段,共和黨怕拿掉門檻後,工會很容易就可以叫NLRB介入舉行投票,不需要達到連署門檻。一開始要達到30%的門檻不那麼容易,雖然美國有不當勞動行為的規定,資方還是有辦法讓勞工不敢去簽那30%。這個門檻未來如何還不知道,但有取消的可能,美國各個工會的網站都大力在遊說這個法案。
 
 
◎不同工會結構下的工運工作者

  美國產業工會組織者是一種擴張性的對外業務員,企業工會會務人員則是對內辦理會務的行政人員,不是真正的組織者。
  台灣可以稱為組織者的,頂多是在聯合會層級的,或是過去是工運團體的人在做組織者,哪邊有勞工受害需要組工會,就去協助籌組。過去是工運團體在做這樣的事情,跟美國的運作架構很不同。
 
◎脫離本位思考的坂本龍馬1836.1.3.1867.12.10


  最後分享我正在閱讀的書,有時候人應該跳脫本位的思考,這是坂本龍馬的故事給我的想法,最近我剛好在讀他的小說。當時明治維新,在此之前日本並沒有『日本人』這個概念,直到1868年後才有。日本當時處於三百個諸侯割據的情況,德川是當時最大的,但是每個人階級分明,武士隸屬於藩主,藩主要武士切腹就要切腹,哪有什麼司法審判。武士階級不能隨便脫藩,被抓到是要切腹的。坂本龍馬是土佐藩(今四國)鄉士,他跳脫了當時的的思考,脫藩成為維新志士,促成兩大強藩薩、長同盟。當時日本瀕臨內戰邊緣,薩摩藩(今鹿兒島)單獨跟英國開戰,稱為薩英戰爭,長州藩也是一樣,根本不管中央政府。坂本認為不能內戰,而且當時薩、長都有現代化的軍事,如果繼續打下去會內戰,所以他在促成薩長同盟之後又提出大政奉還、船中八策,成為後來明治維新政府的重要指導方針。

  走在時代尖端:小太刀-手槍-萬國公法的故事。
  說一個坂本的小故事,當時的武士都拿武士刀,坂本龍馬的同黨遇到他,他拿出小太刀告訴同黨,現在室內格鬥要用小太刀比較靈活。同黨回去苦練小太刀,下次遇到他,他卻拿出手槍,說小太刀已經沒用了,顯示時代的變化有多快。同黨回去練手槍,再下次遇到他,坂本龍馬拿出一本書--萬國公法,未來日本要跟列強進行外交的鬥爭,要靠這一本,已經進入法治的時代。

  舉這個例子是希望大家跳脫出台灣工會的架構,多參考其他國家的制度。前一陣子遇到香港職工盟的友人,他正在組織營建工人工會,香港沒有工會法,另外一個較傾中的總工會也去組織一個工會跟他搶會員,他為了跟對方競爭、遊說得很辛苦。雖然香港沒有什麼工會法,但是我還是看到職工盟的活力跟動能,這其實在台灣很少看到。
 
◎結語:台灣工會還能失去什麼?
 
  我的結語比較殘忍,其實台灣的工會沒有什麼好失去的,現在已經在谷底了,還有什麼好失去的呢?工會架構與遊戲規則要勞工自己想像創造,不是讓政府設定。現在的遊戲規則是當初工會法制定之後一直到現在的這一套,是不是還要這樣繼續玩下去?照這樣下去的話會變成一灘死水而且會跟社會慢慢脫節。今天我只是拋磚引玉,給予大家去思考,唯一的目的是讓大家不要自我感覺良好,有動力去想台灣的工會到底要怎麼樣發展,別的國家的工會是怎樣在運作,我們有沒有其他的選項。我希望激發出一些想像,通常一個想像從激發出來,到最後實現,時間都很久。在這裡的,大家都是會思考台灣工會發展的這些少數人,不斷的去激發去想像,台灣工會的未來才會有新的面貌。
 
 
(本文是2009.12.17全國產業總工會工會會務人員成長培力工作坊的演講整理稿,
全文刊登於全產總工訊第34期,2010.03)


_MT_SEPRATOR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