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高雄煉油廠的前身:日本海軍六燃廠最深入的權威著作)
 
 一條輸送石化原料的管線,炸碎了多少高雄人的家庭。不只高雄人,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是到現在才知道,高雄市區的地下埋設了如此數量龐雜的石化原料輸送管線。這些管線並不是提供給消費者使用的天然瓦斯,而是石化廠的用來輸送丙烯、乙烯等石化原料的管線,但是為何非得要一定經過高雄市區不可?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往上溯源,到這些石化管線的末端源頭,也就是位於仁武、大社,由經濟部工業局管轄,設立於1971年的「仁大工業區」,這也是李長榮化工、中石化、台塑、台聚等石化中下游廠商聚集的區域。這些石化中下游廠為何要聚集在此,那是因為他們所需要的丙烯、乙烯等石化原料,都必須依賴最上游的輕油煉解廠供應。
 
而台灣第一個輕油煉解廠,在1968年開爐的「一輕」,也就是目前位於後勁的高雄煉油廠,就是供應他們原料的母雞。因此,像李長榮化工這些中下游廠商不得不像小雞依賴母雞一般,群聚在高廠周圍,以輸送管線汲取其提供的上游原料補給。
 
故事發展到這裡,高雄煉油廠與東邊隔著國道一號的仁大工業區內,形成一個緊密依賴臍帶相連的石化上中下游的封閉自給自足體系,那為何會有石化管線要從北高雄長途跋涉到南高雄的前鎮呢?


 這問題答案是,即使高雄煉油廠後來在1975增設「二輕」(1990年,一二輕停產,興建產量更大的「五輕」),其產能也無法滿足仁大工業區內這些石化中下游廠商的胃納量。因此新的供應來源,就是陸續在1978年與1984年在高雄市南方17公里林園石化園區內的「三輕」、「四輕」,甚至後來大林煉油廠也加入供應丙烯的行列。如此一來,仁大工業區的石化中游廠商就有了兩個供應原料的源頭,等於買了雙保險,不管是那個供應來源進行例行歲修或是因工安被勒令停工,都能夠確保原料的穩定供應全面開工。於是,貫穿南北高雄的由南往北輸送石化原料的運輸管線就成形了,這滿足了石化中游業者對丙烯等石化原料的貪婪與渴望。
 
而不管是位於前鎮臨港工業區的中油儲運所(甚至還具有儲備與管路輸送進口原油到高廠的任務),還是台聚集團投資的華運倉儲,都扮演類似暫存倉庫的緩衝調節角色。他們都擁有巨大的儲存槽,出租空間給像李長榮化工的中游廠商,有可能從大林、林園石化專區輸送來或是直接海運進口的乙烯丙烯等原料,就暫時存放於此,一有生產需求,就立刻往東北方經由前鎮市區凱旋三路四路,切過高雄市區東緣,然後沿著國道一號往北輸送到仁大工業區。
 
雖然高雄煉油廠在一二輕停爐之後,並在1990年設置產能更大的「五輕」,但逐漸無法滿足鄰近的仁大工業區內石化中游廠商的需求缺口,因此,台灣開始透過海運進口乙烯丙烯等石化原料來補充,前鎮碼頭與其往北輸送管線等儲運設施將更形重要。而中油更是計畫,一旦五輕無法運作,將在興建中的高雄港二期碼頭,也就是紅毛港,設置進口石化原料的倉儲運籌中心,以替代五輕提供石化原料,如此一來,這條貫穿南北高雄的石化運輸管線豈不是更加繁忙,甚至要加大口徑或增建管線。這根本是,政府被石化中游業者勒索綁架,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策略,就是由國家投資最上游、興建成本最高的輕油煉解廠,然後提供穩定的丙烯等石化原料給中游的民間業者。但是,這個由國家主導的石化策略,其最上游的五輕也即將在2015年到達當時政府承諾的搬遷期限。
 
最根源的問題來了,既然仁大工業區一定要聚集在高雄煉油廠的周圍,那麼為何當時高雄煉油廠要設在半屏山旁,不直接設置在海邊,就像現在的中油林園石化專區或是台塑麥寮六輕,把上中下游石化業聚集設在海邊?那這就要探究高雄煉油廠更早的前身---日本帝國海軍第六燃料廠的歷史了。
 
高雄煉油廠其實是日治時期日本海軍為了二戰末期的南進戰略,所設立的第六燃料廠(一到五燃油廠分別位於日本本土與朝鮮平壤)。由於半屏山有阻擋颱風的功能,另外日軍甚至開鑿山壁,將部分煉油設施移入山洞,以躲避美軍轟炸。
 
該廠在1944年試車完工,就從印尼海運原油煉製成燃油,供應給當時左營的日本海軍軍港的軍艦還有岡山的陸軍航空隊的戰機,但是不久就被美軍轟炸而嚴重損害。戰後在美籍顧問與原日籍、台籍員工的努力下,恢復運作生產燃油。由此可見,六燃廠的設廠位置完全以戰時軍事考量,既可躲避颱風與美軍轟炸,又可兼顧左營海軍軍艦與岡山陸軍戰機的燃料需求。
 
政府想要啟動本土石化業自給自足的上中下游的總體發展策略,最簡便直接地啟動火車頭,就是在日本海軍六燃廠的基礎上發展台灣第一座輕油煉油廠「一輕」,但在該煉油廠的西邊是台灣海軍最重要的左營軍港,這不可撼動的軍事要地考量之下,石化中下游廠商勢必要往高雄煉油廠的東邊發展,形成了台灣首個石化產業聚落「仁大工業區」。而這也鑄下了高雄這個石化重工業都市的歷史發展宿命。
 
1970年代初期,台灣退出聯合國,國民黨統治正當性日漸消逝之際,高舉經濟發展優先的「十大建設」口號動員下,經濟部未考量高雄未來可能發展,其實根本也不需考量,就直接空降這些石化廠設置在仁武大社地區。而明年,2015年,就是當年行政院長郝柏村夜宿後勁之後,經濟部長蕭萬長宣布五輕建廠25年後一定會遷廠的政治承諾期限。
 
這次高雄石化管線氣爆事件,所犧牲的28條人命,不能白白死去,台灣必須對「唯經濟發展」的國家發展策略,痛加省思。高雄市區地下密布石化管線的致命危機要解除,其根源是,「五輕」這隻母雞必須遷廠,其他中下游的小雞自然會各自尋找生路。台灣不能再被這些中游石化廠所綁架,不能再毫無限制地滿足他們的需求,而犧牲高雄市民甚至是全民的利益。
 
台灣這個資源匱乏、人口密集與生態脆弱的島嶼,早就不應發展高耗能、高耗水與高污染的石化產業。凡事有得必有失,但有捨才能有得,過去的歷史錯誤,現在的我們有責任把它扭轉轉過來。
 

(本文刊登於新新聞1431期,2014.8.12,標題為:痛定思痛,別讓石化業再綁架高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