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民進黨對於龐大的官僚體系而言,的確是「外來政權」。
一位曾經擔任民進黨內閣首長的學者,他形容他在擔任首長時,「感覺」他好像沒有真的在執政,甚至他覺得整個民進黨政府根本沒有執政,因為他根本指揮不動龐大的官僚體系,猶如身處尖塔頂端的封閉密室,可站在制高點鳥瞰下屬,但卻令無法出戶。有另一學者馬上補充說這就是西方學者所提的「國家(STATE)中心主義」,也就是政策推動與運作核心是以政府官僚體系為主,民主的政黨輪替,所以帶領的團隊,基本上也沒多大斟酌空間。
政策的推動由行政官僚掌控,在已經正常化的民主國家當中,政黨的爭辯也只不過是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化解,因此即使是「國家中心主義」也無可厚非,因為民主國家的官僚是嚴守中立的專業主義。甚至在西方國家,有人認為連在國會,都是由國會助理的所形成的國會官僚在操控立法的議程。但是民進黨執政之後,面對官僚的無力感,絕非西方民主傳統所理解的,而必須從整個華人社會的政治史演進與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所交會的歷史獨特性來加以省視,才可窺見全貌。
現在的台灣,嚴重欠缺歷史感。1984年解嚴好像是上個世紀的事,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台灣似乎就一瞬間進入西方民主國家的行列,各種西方社會存在的典章制度,立即自動轉變歸位。不管是「文官中立」、「司法獨立」、「媒體客觀報導」、「軍隊國家化」等,一切都變成朗朗上口的名詞,不明就裡的學者馬上呀呀學語就地評論,只要有政治人物批評既存的文官、司法體系或媒體,馬上被扣上不尊重「文官中立」、「司法獨立」的大帽子,毫無置酌的餘地。
但是,兩千年的政黨輪替,就台灣底層一般普羅大眾心中,可能不是西方社會或是政治學者所習慣通稱的「政黨輪替」,毋寧是中國傳統的「改朝換代」思考。因為華人社會當中,從來就沒有「政黨輪替」這個事實發生過,自然可能也沒有這個概念存在,台灣可是世界華人歷史上的第一次。因此所謂「改朝換代」,當然就是某個社會階層必須集體翻身,相對就會有某個社會階層就必須被集體替換。
像「洪業」一書當中所描述的(參見本人所寫的讀後感),當滿洲人入關,明崇禎帝於媒山自盡之後,整個中國「改朝換代」,明朝朱姓一族等「前朝餘孽」被清朝統治者徹底殲滅。而當滿清這個從關外席捲而來的少數外來政權,如何統治龐大的中國,他採取的策略是以採行並尊重漢文化樹立他才是真正的儒家道統,並以武力威嚇不效忠者(鄭成功就是最不識時務者),來「馴化」龐大的漢人官僚體系(包含行政與司法),爭取他們的效忠。
即便這個過程長達二十九年,直到1673年吳三桂帶頭舉兵,標誌「反清復明」的「三藩之亂」,吳三桂改國號為周,自名周朝大元帥,不過居然漢族文官體系無人響應,繼而遭到清廷擊潰,整個龐大的漢人官僚體系對滿清的效忠才告確認。即便是如此,明崇禎帝於媒山自盡之後,面對滿清的外來政權,依然有許多官僚自盡表示效忠。即使不自盡者,其內心的掙扎也是痛苦萬分,有人因此遁入空門,或回鄉隱居也大有人在。
反觀台灣的官僚體系,如何面對華人社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這龐大的官僚體系如何看待與回應民進黨的統治,另一方面,民進黨如何「馴化」官僚體系,取得官僚體系的「效忠」,這恐怕是台灣政治學者未來要好好研究的課題。
為何如此值得研究探討,是因為即便是滿清被孫文的中華民國所取代,以及後來的中華民國被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華人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都是整個官僚體系(包括行政、司法、軍隊,當然也包含平面與電子媒體的文宣機器)被集體替換,或重新解構、馴化打造的。但是民進黨政府面對的卻是打著「文官中立」、「司法中立」、「軍隊國家化」、「媒體是社會公器」旗幟的龐大不可撼動的前朝官僚體系,變成執政者是「外來少數政權」的華人歷史首例,其獨特性不可言喻。如果不能掌握這個歷史的獨特性,就無法解釋目前台灣許多顛倒是非、光怪離奇的反民主亂象。
台灣人民如果無法深刻體認到目前所處的歷史情境,就無法為自己在整個台灣命運的大局發展找的適當的戰鬥位置,而在各個專業領域中貢獻己力。民進黨獲得台灣人民的託付取得執政權,不要天真的以為,龐大的行政、司法、軍事系統就會「自動」為你服務,貫徹你的意志,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中立地」為執政黨服務。如果民進黨或是台灣人民現在還抱持上述想法,那麼民進黨即使2008選贏總統大選,那麼恐怕他還要繼續當「外來政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