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如果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心中動念一轉,宣布湖南獨立建國,那他就是湖南共和國的國父。不過後續的局勢,讓毛澤東野心更大,成為要當全中國的皇帝。可惜了,這也讓中國失去了各省獨立成為中華聯邦的歷史契機,或許這個契機從秦始皇開始就消失了吧,一個大而統一的中國,永遠是野心者的夢想,不達目的絕不終止,這也成為中國人的歷史宿命,改朝換代的殺戮夢靨,到現在還延續著。
外國漢學家總能從客觀第三者角度,挖掘出一些驚奇的視野,這是當局者迷的我們,更何況中國歷史受到政治很大汙染,閱讀普拉特的一系列作品,總是有耳目一新的驚奇感,閱讀有很大的樂趣。
話說來這本書《湖南人與現代中國》,真是一本奇書。作者史蒂芬 普拉特,在探索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之秋)、鴉片戰爭(帝國暮色)之後,累積了龐大清末歷史的研究能量之後,他突然發現一個主軸,那就是湖南人可以把這些歷史事件串聯起來,甚至一直到民國近代。當然湖南人最重要的核心是大打敗太平軍的曾國藩,作者以曾國藩為中心向上與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到明末大儒王夫之,他的反清復明的思想,原本是禁書,不過卻在清末,因為抵抗外族的民心,獲得官方認可再詮釋而爆紅,成為當時湖南文人的追尋榜樣。向下,則延伸到清末的譚嗣同,民國的黃興、毛澤東,一脈相承的改革意志。
作者普拉特,透過追尋這個一脈相承的湖南人性格的系譜學考究,從明末到民國,這近三百年的湖南人的文人思想史考究,建構了一個想要追求帶領中國現代化的湖南共和國的雛形,最後繼承這個思想傳統的毛澤東,本書最後就停留在毛澤東在加入共產黨之前,對湖南自治理念的倡導行動上。
曾國藩創立了湘軍,並且打敗了太平軍,拯救了危危可及的滿清政權,很多學者認為,當時如果曾國藩一念之間揮軍北上,其實可以輕易推翻滿清,創立一個以漢人為核心的新中國,不過當時曾國藩的士大夫的忠君思想濃烈,因此得以讓滿清繼續苟延喘喘,反而是虛耗中國國力,後續被西方列強逐漸吞食,對老百姓而言,生活遭受的災難更大。
清末民初,湖南當時有很多小留學生到日本留學之後,回到湖南貢獻己力,實行高度地方自治,推動現代化的教育與軍事,黃興就是其中一例。當時的日本通梁啟超,在湖南的譚嗣同之下編報紙,就認為湖南之於中國,就好像是薩摩藩之於德川幕府。這個想法真是獨特,也是一針見血。只可惜,薩摩出了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以突破地域性以全日本的視野,勇於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維新建立新政府,湖南人終究還是功虧一簣。
日本薩摩與長州是因為先透海港貿易富國強兵,然後又在接觸西方之後,視野大開,積極改造治本。湖南為何有如此改革的能量?本書並沒有清楚交代。筆者認為,反而是湖南位居偏僻孤立的位置,導致其地域內聚性超強,因此曾國藩成立湘軍來保鄉衛土,四處圍攻太平軍戰鬥力十足,而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卻馬上解散湘軍,以向慈禧太好表達他的忠心不二,留下的資產就是湘軍的軍事將領紛紛成為清廷後續統治的重用官僚,像李鴻章後來成立的淮軍,逐漸取代湘軍地位,也成為北洋軍閥的前身,還有後來奉命掃蕩攻克新疆的左宗棠,以及後來與台灣大有關係的沈葆楨、劉銘傳等等將才,都位居要職。
說到底,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害了中國,不然曾國藩帶領以上這些幹才˙取代滿清,中國將可提早五十年現代化,也可以避免了之後國共內鬥互咬的虛耗與人間慘劇。
曾國藩建立的改革傳統,在譚嗣同參與的百日維新失敗而被砍頭之後,基本上已經很虛弱,上述這些曾經是湘軍的高官,早就脫離湖南人的集團,而成為滿清的一個官僚,後續黃興與毛澤東雖然都為湖南自治貢獻己力,不過,對於整個中國的現代化,湖南人已經無法以集團的力量來改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