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是東野比較早期的作品,1996年在日本出版,其寫作手法非常特殊,小說以交叉呈現警察與犯罪者筆錄檔案的格式出現,這使得閱讀者有一種進入一個檔案室,然後逐步閱讀並拆解案情的解謎參與感,真是高明的寫作技巧。
《惡意》這本書一直在追索兇殺案的殺人動機。才看沒多久,兇手就被抓了,殺人動機也供了,不過刑警的抽絲剝繭,開始進入深水區,從細微處看出不合理之處,開始推論兇手其實另有動機,兇手之前的證詞,是經過他精心設計過的,等著被警方拆穿,然後讓警方誤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如此。
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看刑警如何在第二階段,從不疑處生疑,然後抽絲剝繭,層層進逼真象的過程。
一個中年作家,被他的國小同學所殺害,表面上,兇手是因被迫成為影子作家的寫手,然後產生忌妒之心,失手殺害作家。其實真正原因是,國小時期的霸凌事件,兇手本來是被霸凌者,後來成為霸凌者的幫兇,一起霸凌其他人,而這個施暴的證據,卻被書寫成小說,而且可能會公諸於世,因此,這個在凶手年少霸凌他人的陰影,雖然成年後已經知錯,不過依然如影隨形到中年,如一根小小的魚刺鯁在喉嚨。
其實有《惡意》的,不只是霸凌者,而且還有默許的旁觀者,包括:同學與老師,凶手與偵辦的警察,很湊巧都曾是同一所中學的老師,也都曾目睹類似的霸凌事件,不過也都沒有處理,雖然日後成年,對當時的霸凌事件不以為意,但漠視也是一種惡意。
作者東野圭吾在這本書中,高度批判了日本社會的僵化官僚體制,對校園霸凌的漠視,這也是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不只是推理小說,有高度社會關懷之心,讓讀者有了更進一步深思的迴盪空間,而不只是兇手被推理出來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