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後勁聚落的歷史

    後勁並不是高雄市一個行政區域劃分的單位,而是由玉屏、稔田、金田、錦屏、瑞屏里等五個里構成的區域範圍。後勁位於高雄市的北方邊界,相傳是明鄭時期,鄭成功得屯兵政策下,駐兵屯墾所發展出來的部落,與鄰近的左營、前鎮、右昌等都是高雄的傳統聚落之一,由於地處偏遠,過去交通不便,對外隔絕,對內封閉,有很強的內聚性格,民間宗教信仰興盛。這可從後勁原有有五個里(玉屏、稔田、金田、錦屏、瑞屏里),後來高雄市政府為了涵蓋楠梓加工出口區的大量外來移民,在1990年新設翠屏里,但是翠屏里民沒有被後勁的廟宇所接受,而「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也沒有該里的代表,也沒有納入中油的回饋辦法範圍之中。

    以上可以看出,「後勁人」的「都市鄉民」(urban villagers)的特性(何明修 2006:93),依循此文化脈絡,探究「後勁人」的自我認同、社區認同與「鄉民意識」,並更進一步,探討「後勁人」的內聚性格,在1987年間所掀起的反五輕運動中,產生何種作用。
 
反五輕抗爭的始末

石化業的上游,先經由原油提煉後,產生石油腦與汽柴油等,接著必須將石油腦經過輕油煉解產生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石化原料提供給中下油廠。中油一輕、二輕均設於高雄煉油廠內,目前已停工。中油三、四輕設於中油林園石化工業區內:主要設備有媒組、輕油裂解、丁二烯、芳香烴萃取、二甲苯分離、轉 烷化、異構化工場等。五輕則在19909月動工,1994年啟用,設於高雄後勁,而六輕則由台塑1994年動工,1998投料試俥,設於雲林麥寮(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網,2010)
    政府於八零年代中期,開始規畫五輕規畫設置於高雄煉油廠內,初期並沒有受到後勁居民的重視與反彈,其中的引爆後勁居民強力反彈的關鍵事件是,1987620日,政府邀請贊成五輕設廠的國民黨籍後勁地方人士參觀中油工廠,隨後引發青壯派後勁居民群情激憤(呂欣怡199145),認為這些人是後勁人的叛徒,而組成激進派成員,開始了激烈的後勁反五輕運動。

    1987724日,經濟部長要訪問中油,後勁人在煉油廠西門聚集抗議,但是沒有直接堵到部長,因此隔日(725),後勁人開始在高雄煉油廠西門設置路障,日夜派人守衛,阻止人車往來,令人意外地,這個行動維持的三年多(蕭新煌 1988101)。整個在整個反五輕運動當中,包括國家政策、地方派系、宗教力量、以及外來團體等因素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呂欣怡1991)

    最後,在19909月,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在提出「改善汙染」、「提供回饋」(15億元成立財團法人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居民優先承包中油工程等)、「25年後遷廠」等條件之下,後勁人同意五輕於19909月動工。
 
   而傳統部落所形成的後勁人的鄉民意識,特別是後勁地方宗教信仰所引發與強化的認同,進而對後勁人反五輕集體行動有著重大的影響。
 

undefined 

 


中油高廠的緣起與內部勞動力體制
 
    台灣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廠區位於左營半屏山麓,距高雄市中心約 11公里 ,面積 262公頃 ,另轄有烏材林油庫、觀音山油庫等儲運單位,總面積約 471公頃。
    高雄煉油廠隸屬於中油公司煉製事業部,原來是日本的海軍第六燃料廠 (日本海軍第一到第五燃料廠分別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三重縣四日市、山口縣德山市、福岡縣槽屋郡新原、朝鮮平安南道平壤)。共有精製部、合成部、化成部、整備部、總務部、會計部、醫務部、工員養成所等部門,廠長為中將編制,部門首長都具有大佐(上校)的軍職身分,是日本海軍南進戰略上的重要據點(知音樂園,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究)
 
    後於二次大戰期間遭受到美軍的轟炸,嚴重受損,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先被國民政府的海軍接管,後由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事處『石油接管委員會』接管(王崇穎 2003:14)1945年接收後始終努力建設裂解工場,1946年六月一日,國民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國石油公司,便將該廠納入編制。其後­先後耗費美援五十萬美元,補充重要機件並取得美國環球油品公司(UOP,Universal Oil Products Inc.)技術協助,派遣有石油之神(The God of Petroleum)之稱的Dr.Gustav Egloff艾格洛夫博士等三位美國環球油品公司專家,到高雄做實地勘查修復事宜,於1951年開始試爐成功(知音樂園,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究)
 
表一、高雄煉油廠沿革表

 

1941 日本海軍依據日本第備計畫之燃料需求計畫籌劃在臺灣設置臺灣海軍燃料廠。
1942年10 日本四日市第二海軍燃料廠廠三海軍命兼臺灣海軍燃料廠建設委員同月廿四日,於左營公海軍建部內設置臺灣海軍燃料廠高雄建所。
1943527 高雄廠內建完成遷入,年十,高雄廠區整地完成。
194441 灣海軍燃料廠定名為「第六海軍燃料廠」並舉開廳式」,別府良三中將被任命成為首任廠長,任職僅兩個月。
1944年5月5日 原油蒸餾首度試車
1944年10 美軍轟炸機B24對六燃廠投下800多顆炸彈,破壞殆盡
1945年11月12日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海軍組派陳秉清等接收高雄日海軍第六燃料廠
1946年2月8日 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特派人員沈覲泰、劉魁餘和李達海,傍晚到達高雄左營車站,留守負責人為精製部長福島洋大佐,備好移交清冊,向接收人員辦理移交。
1946年3月31日 末代廠長小林淳少將解職調預備役,廠內留用的最後一批日本技術軍官,奉命即行遣送回國。
19465 資源委員會商請有石油之神(The God of Petroleum)之稱的Dr.Gustav Egloff艾格洛夫博士等三位美國環球油品公司專家,到高雄做實地勘查修復事宜,525日提出稱為「大口煉製廠報告Takao Refinery Report(現存於國史館)
1946年6月1日 國民政府於上海成立中國石油公司,高廠被正式併入。
19502 試爐三次,均因爐管係日本製品,不能耐高溫(華氏910)高壓而失敗,最後一次爐管爆裂,大量油料燃燒,全部爐管均燒壞,美國工程師亦廢然返國。
19507 美國經合總署批准援助十萬美元,足供自美國購買兩套新合金爐管。9月完成舊爐管換裝(仍用舊存日本製品爐管)
19512 積存重油可敷數日試爐之用。
1951313 開始試爐。
1951317 溫度增加到華氏850度,汽油產量大增,漸提高至900度。
1951322 全部重油煉完,試爐圓滿結束,其間有多次次要機件發生故障。
19516 因韓戰發生,在美訂購爐管延至此時交運,此套裂煉裝置原設計為二爐化,此次試爐僅採用一爐操作,平均可從重油中提煉得百分之二十二的汽油,產出裂解汽油十五萬加侖。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整理自北投埔林炳炎網站,知音樂園版主scl自台灣日日新報1945~1951整理之資訊,以及知音樂園網站中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究資料庫。)
 

目前高雄煉油總廠與大林廠與林園廠都隸屬於中油公司煉製事業部,原油煉製量每天可達22萬桶,並設有輕油裂解、芳香烴萃取與殘渣油氣化等石化工場,分別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合成氣與一氧化碳等石化原料,供應下游工廠,生產各類的石油化學產品。
 
目前在高雄煉油廠場址內工作的員工,分別是煉油廠1841人,煉製部本部416人,總計約有2257(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2010)。高雄煉油廠在1963年之前實施以學歷與年資為依據的「品位制」,其與工作職位無關,雖然調度比較靈活,但是無法激勵員工在煉油廠中承擔艱苦的工作環境,因此在19632月起,開始實施「職位分類制度」,一直延用至今。在「職位分類制度」中,分為:1.「評價職位」:專業性、技術性、研究性之管理與技術職位及其佐理職位,分為十五個職等。2.「分類職位」:純技藝性、半技藝性、偏向勞務性職位,分為十四個職等(王崇穎 2003:15~16)
 
簡單的說,高雄煉油廠將員工分為分類職位的「職員」與評價職位的「工員」兩大類,其中評價職位的員工約佔高雄煉油廠總員工的68%(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 2010)。雖然同樣是中油高廠的員工,但是一進入高廠,就被區分為兩種類型,分屬各自不同的人事升遷制度,相互隔絕,形成高廠特有的職工分立的二元化勞動體制,這種「區隔化的內部勞動力市場」,在員工宿舍與社區規劃也複製相同的二元體制,使得勞工意識高漲,將工會翻轉成屬於勞工的自主性工會(黃玟娟,1991)
 

undefined

 

高廠員工宿舍社區與階級動員
 
    高雄煉油總廠廠區內共有2257位員工,其中煉製本部大多是行政職員有416人,而煉油廠有1841人。其中高雄煉油廠的1841人中,評價雇用有1457人,分類雇用有61人,派用人員有323人,總平均年齡為53歲。
 
    其中51~55歲有575人,56~60歲有579人,61歲以上者有168人,也就是說,年齡超過51歲者共有1048人。如果包含派用人員、評價人員與分類人員的所有員工,51歲以上員工共有1322人,佔所有員工總數的72%30歲以下員工僅有35人。由此顯示,高廠員工年齡偏高的事實,以及青壯年人員少,經驗傳承將產生斷層的情形(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2010)
 
    日據時期的員工宿舍以「種族」作為區隔依據,日軍與眷屬居住的職員宿舍,比較接近行政區,遠離煉油廠,靠近宏南里附近,而台灣人的工人宿舍則接近煉油廠,位於宏南與弘毅里附近。國民黨政府接收高廠之後,沿襲日本的區隔方式,以職員與工員的身分,作為宿舍劃分的依據。高廠宿舍區周圍有紅磚圍牆環繞,與外界社區隔離,過去門禁森嚴,後勁居民難以進入,相當封閉,在後勁反五輕運動之後,為敦親睦鄰之故,門禁管制才逐步放鬆。
 
    目前高廠宿舍區共有兩千六百多戶的住宅,工員宿舍兩千戶,每戶占地約二三十坪,外加十四五坪的庭院,而職員宿舍約有六百多戶,每戶約四五十坪,外加約一二十坪的庭院,格局差異甚大。
 
    而社區內道路規劃方正,環境優美,片植綠樹,休閒娛樂各項設施一應具全,早年與鄰近的後勁傳統聚落的凌亂,形成很強烈的對比。但是這些休閒娛樂等設施,其實是存在高度的區隔化的。也就是職員宿舍區與工員宿舍區存在很大差異。職員宿舍區,有室內體育場、室內游泳池、九洞的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現改建為辦公室)、餐廳,而工員宿舍區則與僅有國光中學的體育館、戶外游泳池、也沒有餐廳(王崇穎 2003:18)
 
    高廠員工社區的對外封閉性,以及對內社區區隔化,使得占高廠員工總數近七成的工員,成了一群內聚性強、自我認同高的群體。這群高廠的工員在工作中與下班後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與連結異常強烈,生活與工作經驗的高度雷同,彼此之間的同理心,產生高度的共同意識,其彼此之間的團結有機體就是工會,一個堪稱台灣「工會火車頭」的石油一分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崛起。
 
    台灣石油工會共有一萬八千名會員,共分有六個分會。其中高雄煉油廠、大林廠與林園廠歸屬於台灣石油工會第一分會(以下簡稱一分會),目前會員人數約有5520人。一分會在1980年代後期的台灣工運的自主運動史中,扮演著工運火車頭的地位,當時,許多原本被國民黨政府高度掌控的國營事業工會,因為1987年,政治解嚴的因素,一些具有自主意識的國營事業勞工,紛紛各自組成勞方串連組織,將工會從政府的掌控當中,透過工會內部民主的選舉程序,奪下勞工自己的主導權。而整個台灣石油工會的自主化,就是由一分會所發動。
 
    解嚴前高雄煉油廠內共有三個國民黨的區黨部,工會也都是國民黨黨務系統所控制,一分會先有林園廠員工開始串聯高廠與大林廠,所成立的「勞方連線」,大獲全勝,取得一分會的主導權,「勞方連線」更擴大到其他分會,並在1988年的3月舉行的石油工會第五屆理監事選舉當中,獲得勝利,最後取得總會的理事長,1988529日康義益當選石油工會理事長,從資方手中奪下工會政權。(亞洲專訊中心、何雪影,1992:85 王崇穎 2003:22)。其後,勞方連線的模式並擴及到其他國營事業工會,掀起台灣解嚴之後的工會自主化運動(台灣勞工陣線,1993:277)。而一分會重要的幹部,也都陸續擔任石油工會的理事長,甚至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等重要職務(2010年石油工會理事長王明輝,即是一分會常務理事出身。現任高雄市勞工局長鍾孔炤,也是一分會出身,曾擔任全產總理事長。首任的國策顧問、全產總理事長的黃清賢,也是出身自一分會)
 
    台灣石油工會於1987年首先發難,與部分「台電員工聯誼會」走上街頭,成為1945年以來首樁勞工示威遊行活動(台灣勞工陣線,1999:32)1988715日,石油工會發動兩千多名會員到經濟部抗議,要求改善勞動條件,一時聲名大噪(亞洲專訊中心、何雪影,1992:85)。「七一五」行動,也成為石油工會的重要歷史發展里程碑,更是石油工會許多優秀幹部的啟蒙關鍵點,而該次行動,一分會則是最大支持動員單位。
 

undefined


高廠遷廠 ---「後勁鄉民意識」與「高廠自主工會」間的觀察
 
    後勁人反五輕運動,在1990年政府25年後遷廠的承諾下,平靜下來。政府這二十幾年之內也投入大量的地方回饋以及汙染的改善計畫,而後勁地區的發展,也有大幅的改變,但是,後勁人的鄉民意識,是否又會在高廠2015廠期限的逼近,而又被再度凝聚爆發出來?
 
    另一方面,對於中油公司這個經濟部所屬的事業單位而言,高廠不管是遷移還是轉型,只要經濟部決定後,也只能接受進行相關事宜,但是直接受衝擊最大的,不是經濟部決策者還是中油管理高層,而是兩千多名在高廠任職的員工,而因為特殊社區環境所形成的強烈勞工團結意識,作為台灣最有戰鬥力工會之一的石油一分會,將如何行動與反應?
 
    過去這兩股勢力並沒有在第一波反五輕的運動中相遇,其實一分會是在反五輕運動塵埃落定之後,才開始崛起。如今,2015的高廠遷廠大限迫在眉睫,由於經濟部對高廠遷廠計畫,遲遲沒有定案,員工人心惶惶,工會逐漸開始進行文宣宣導、政治遊說與基層動員。而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後勁五里里長也共同署名出版文宣,反對高廠轉型為高科技園區。當這兩股社會力直接面對時,會對高廠遷廠產生何種衝擊?將是本研究必須深入探討分析與預測的命題。
   
 
(後記:本文完成於2010年,為一篇評估性初探大綱,但2015年中油五輕已經確定關廠,停止營運,走入歷史,高廠員工也接受安置到其他廠區服務,所幸並沒有引起太大衝突,本文所預設的衝突也圓滿落幕。因此僅將此文PO在網路,以留下紀錄,但我也因撰寫此文,對於高廠在日治時期的歷史,產生興趣,而發現了2013年出版的《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六燃探索這本對中油高廠的廠的創立,最權威著作。希望五輕原址能夠保留部分空間,作為保存台灣發韌於1941年的石油煉製技術專屬博物館,給許多奉獻青春給五輕的中油人,一個專業上的尊重,並藉由此博物館,見證高廠在日治時期大東亞軍事南向時期、冷戰美援時期石油煉製供應時期、與國民黨時期石化產業火車頭等不同階段的歷史面貌,留給後代子孫一個重要文化遺產)
 
 
 
參考書目
 
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2010)《高廠工作人員年齡統計分析表》。
王崇穎(2003)《國營事業員工社區隊階級動員能力的影響:以高雄煉油廠和台糖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台灣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商周。
台灣勞工陣線(1993)《台灣工運經驗》工運叢書5。台北:前衛。
亞洲專訊中心、何雪影(1992)《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台北:唐山。
黃玟娟(1991)《區隔化之內部勞動力市場、社區與工會的自主和轉變:以高雄煉油廠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欣怡(1991)《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碩士論文。
知音樂園網站,海軍第六燃料廠探究資料庫,http://tw.myblog.yahoo.com/sclchiche/archive?l=f&id=25
北投埔林炳炎個人網站,http://pylin.kaishao.idv.tw/?p=803
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網,產業簡史石化業部份,瀏覽日期2010.6.14http://iht.nstm.gov.tw/form/index-1.asp?m=2&m1=3&m2=76&gp=21&id=7
蕭新煌(1988)《七零年代反污染自力救濟的結構與過程分析》。行政院環保署委託計畫。
 
 
 

_MT_SEPRATOR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