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貧富差距的擴大,從上億豪宅推出後銷售一空,但年青人卻一屋難求或房貸壓力沉重可看出,事態的嚴重。最新調查台北市平均房價所得比為10.87倍,為8年來新高。房價高不可攀,勞工薪資停滯不前,消費物價上漲,台灣房市過度私有化,政府幾乎不介入,只拼命推購屋貸款,誘導受薪階級當高房價的奴隸,讓勞工必須長期支付大半薪資給銀行與建商。
華人社會長期以來「有土斯有財」的根深蒂固觀念,其實是對未來不確定感的心理投射,是一種手中鈔票貨幣都可能一夕間變成廢紙的深層恐懼,而這種深層心理狀態恐怕是源自於上層統治結構常發生革命性崩潰,導致社會動亂的不安。因此唯一安身立命的依賴,就是腳下踩的自己的土地。這也導致,台灣的房屋自有率高達八成五,遠高於日本的六成與美國的六成五。
而高房屋自有率,其實是更多人揹高額的房貸結果。目前金融機構機構對住宅貸款已經突破5兆元,對建築貸款餘額也高達1.17兆元,整體房市總放款佔金融總放款從2003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超過三成。可見金融放款近年來快速高度集中在房市的現象,這也意謂著台灣的屋奴人數急遽增加。
政府目前打房市的做法,不管是規畫課徵「豪宅稅」、「空地稅」,還是央行要求銀行對建商空地放款必須有所節制,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打蒼蠅不敢打老虎的做法。即使日前馬英九接見民間社福團體承諾興建社會住宅,也僅是殘補性的住宅政策。
若要徹底翻轉,居住購屋不會加大貧富差距,反而會縮小貧富差距,那政府就必須介入住宅市場,確認「居住是人權、住宅非商品」的原則,以香港有三分之一居住在低廉的公屋,即使是高度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住宅也有約6~8%給社會弱勢者居住,台灣的國宅則不到1%。顯然政府不能再以「與民爭利」為藉口,必須大力介入房市,才能遏止受薪階級大量成為屋奴的困境。
(本文部分刊登於2010101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_MT_SEPRATOR_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