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農地」「地形方正,已填土方」「貨車出入便利」這是在台南縣路邊的廣告看板。農地拿來蓋工廠,這在鄉間似乎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這也是台灣「彈性化生產網絡」的利害,也是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泉源。

「農地農用」只是官方口號,或是都市知識份子的一廂情願,人與土地的情感已經淡薄,為何都市人將土地極度「功利化」使用,則被捧稱為理財高手,坊間的雜誌不是都大肆鼓勵這種操作手段嗎?而住在鄉村的人,若是有相同的行為,則會有許多,諸如「數典忘祖」、「利慾薰心」、「喪失土地倫理」的「道德性」的大帽子,撲天蓋地而來。

在工作機會有限的鄉間,能跑的都到都會區討生活了,留下來的,就只能依靠跑不走的土地,生活的困窘,只有讓土地作最大利益化使用,農產品生產專挑當季「可能」(想像)最高價的種,結果通常是一窩蜂地價格崩盤,如果對農業生產斷念,那麼就走上不歸路,輕則租給人蓋工廠,重則填廢土,不然就是賣個好價錢,要作什麼用無所謂,反正「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比較重要,這不是商業雜誌上所標榜提倡的價值嗎?

原本我天真的以為,鄉間擁有農地的人,都深怕政府的工程會去徵收到他們的土地,只因為我想像他們對土地可能的愛與情,後來我才知道,被政府都市計畫徵收,或被焚化爐、高鐵等工程徵收,是他們的殷殷期盼,是他們翻身的最後希望。王又曾可以撈一票,到中國享福,為何農民就不行? 這是台灣城鄉差距的代價。

出門就有捷運搭的台北人,是不知道鄉間公車的破舊與不堪。這時台北人再以道德性的指責,而通常這種指責會以「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外衣出現,那對於居住鄉村的居民而言,就變成一種上對下的教訓,下就會生怨,怨的凝聚就是怒。地球很重要,但是肚皮更重要,台灣城鄉的差距,將隨以都會為核心的高鐵興起,而更加擴大,台灣的鄉鎮繼高速公路完成之後,將再被掏空一次。

不管是人或物的快速流動,所伴隨而來的效率與彈性,是過去台灣經濟成長的獨門武器,但是其代價就是「撈」、「賭」盛行,農民也不例外,沒什麼稀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