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整年當中,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但是與勞工有相關,而且值得拿出來回顧探討的,絕不是失業率、職災率或工會組織率的數字變化,而應該是一些有獨具意義的特定事件。綜觀回顧2005年,有三件事情是值得勞工朋友關注的,勞工朋友可以從這三個事件發生的脈絡,發現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對於未來勞工政策的走向與工會運動的發展,將會有深刻的影響。

一、高雄捷運外勞騷動事件(2005.08.21)

 

高雄捷運外勞在住宿區所引發的騷動事件,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已經是後續所引發的有關陳哲男、謝長廷的政治風暴,但是在此拉回還原到該事件本身來看,高捷外勞騷動事件可說是台灣引進外勞近二十年,所累積醞釀下來的社會後果。

 

「管理手段的不當」、「仲介業者對外勞的不當剝削」、「政府監督的失靈」等因素大概是這次騷動事件的幾個重要起因,而這也是所有外勞在台灣都會遭遇到的困境。

 

首先,「集中管理、限制行動」的管理方式,早已經是營造業外勞的管理模式,而這種準軍事化的管理模式,之前在台塑麥寮六輕工地,也曾發生嚴重騷動事件。而這次高捷外勞發生騷動的主因也是因為集中住宿,其生活環境非常擁擠不堪,甚至已經接近不人道的狀態,再加上因為限制外出行動,所以在沒有消遣活動之下,又由管理公司擺設賭博電玩,從中抽成,並且以罰金來管教外勞,造成外勞在經濟壓力原本就很大的情形之下,引發外勞的強烈情緒反彈。

 

這種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讓外勞成為雇主予取予求的俎上肉,最重要的根源是:「外勞不得任意自行轉換雇主」,但這種法律規定,卻迴異於白領外勞只要取的新舊雇主同意,即可自由轉換。由於藍領與居家外勞無法自由轉換雇主,成為各種不當管理外勞手段的溫床。

 

其次,外勞必須受到兩國的仲介雙邊剝削,已不是新鮮事。外勞在台的第一年所得幾乎都進入仲介的口袋,自第二年開始才是自己的收入,因此,為了在有限期間內轉足夠的錢回家鄉,因此外勞容忍不當剝削,不斷超時加班工作的情形,再加上上述的禁止轉換雇主的規定,造成外勞非常「好用」的原因。但是這種「好用」是有一個臨界點,而這次高捷外勞的騷動事件,由於人數眾多,地點集中,承包政府重大工程,恰恰都是容易成為媒體焦點的因素。但是台灣社會的許多小工廠、住家等小角落,無時不刻都有瀕臨臨界點邊緣的外勞,可能隨時爆發。

 

最後,再談到政府監督失靈的問題。外勞是否有得到人道待遇,雇主有無落實當初所提的管理計畫,從來就不是政府監督管理的重點,確定外勞是否脫逃、是否從事與申請不符的工作項目等,才是重點。

 

目前政府監督外勞的工作,主要是由勞委會以就業安定基金,依照各縣市之外勞人數比例,撥款給各縣市勞工局,並由其自行聘用所屬的「外勞查察員」來執行。但「外勞查察員」非司法警察,層級相當低,僅約臨時聘用人員,再加上隸屬各縣市政府,受地方政治生態影響甚鉅。再加上自掃門前雪的官僚保守地域心態,對於高捷外勞居住地為高雄縣,工作地為高雄市,這種跨縣市流動則成為政府監督盲點。

 

二、0908台灣企銀工會罷工行動(2005.09.08)

「二次金改」所引發的銀行「合併瘋」,更精確的講,是民營銀行合併公營銀行的大風吹遊戲,已經使台灣的金融從業人員都跳了起來。「二次金改」的目的手段為何?沒人知道,但官員都知道要在一定時限內,達成台灣變成幾家金控,公營銀行變成幾家的數字魔障。不過這些數字管理天條,到底是如何生出來的,也沒人知道,就好像是美猴王是從石頭蹦出來的一樣。

 

台灣企銀工會為了阻擋台灣企銀將被政府標售給民間財團,首先在827日舉行臨時會員大會,進行「罷工投票」,再獲得八成會員同意後,取得罷工權,而後於98日舉行,台灣金融史上的第一次合法罷工行動,罷工行動一直延續到914日,標售案流標及董事長請辭後,才告一段落。事實上,之後的1119日,第一銀行以及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也都循相同模式,在休假日召開會員臨時大會,舉行罷工投票,並都取得罷工同意權。

 

這種兩階段的罷工模式,似乎在最近的金融業工會的實際演練之下,成為一種標準化模式。

 

首先,第一階段先在休假日於中正紀念堂廣場等戶外廣場,以「準集會遊行」的模式舉行罷工投票,讓旗幟與人數所形成的群眾運動,公開透過媒體向對手下馬威,然後宣布取得罷工權,並決定「擇期」罷工,讓對手無法確知,何時會把尚方寶劍砍出來,以增加談判籌碼。一些不熟悉罷工程序的媒體或外行人,通常就會誤以為把那天的行動當成是罷工,這也顯示一般人搞不清楚「罷工」與「遊行示威」的不同(這在後續的台企銀工會罷工現場,有電子媒體記者居然問勞工:「晚上會不會繼續罷工下去?」這種愚蠢問題)

 

其次,第二階段:執行實際罷工行動。這對工會而言,是有相當高難度的,許多向心力不足的工會,到了第二階段就會被看破手腳,不是無疾而終究是場面難看,沒有實質罷工的效果僅有媒體畫面效果。但是這次台灣企銀工會則是非常不容易地做到了真正的實質罷工,全國各地的主要分行的營運都受到實質的影響,突破過去一些工會把「罷工」當「集會遊行」玩的媒體作秀性格,真正以犧牲自己的薪資短少,來對資方的營運產生影響。

 

台灣企銀工會的這次罷工行動,除了對二次金改投下震撼彈之外,更為台灣工會運動立下典範,教育所有勞工原來罷工就是這麼回事,畢竟這是最近這十幾年來首次成功的罷工,其成果與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三、勞工退休新制開始實施(2005.07.01)

 

勞基法退休金的改制總算塵埃落定,並於20057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之前所有的制度選擇辯論,已經過去,不管喜不喜觀這個制度,它都已經開始實施,根據官方的統計,已經有約400萬人開設個人儲蓄帳戶,顯見大多數勞工對新制的接受度非常高。這是之前極力反對該制度的工運團體,所必須省思的,到底是是新制符合台灣民情?還是台灣民眾的守法度高,政府叫我做什麼就照做?

 

勞工個人儲蓄帳戶制,是一種確定提撥的制度,也就是雇主每個月繳的錢,都直接接存到勞工的個人戶頭,勞工可透過申請的勞動保障卡,清楚的知道自己退休金的立即增加。這種「入袋為安」的立即確定感,應該是這個制度會順利被大多數勞工接受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這種極度強調「個人責任」的個人儲蓄帳戶制,當然是錯過了採用「世代互助」精神的社會保險制所可能帶來的「社會團結」功能,而「社會團結」不正是目前台灣所欠缺的嗎?

 

但是回顧台灣目前實施的兩大社會保險:「全民健保」、「勞工保險」,一般民眾也甚少了解到它所扮演的「世代互助」的社會團結效果,許多人還是普遍存在「理性計算」自己每個月繳多少保險費,以後退休可以領多少,或是每個月拿多少藥,來計算划不划算、夠不夠本,有沒有虧到。

 

勞退新制接下來面對的挑戰是,快速累積的龐大基金,如何管理的問題。沒錯!錢太多才是大麻煩,除了新加坡公積金之外,大部分個人帳戶都僅停留到個人或企業層次,甚少全部匯集到國家層次集中管理。而目前立法院正在辯論的勞退金監理會採取「行政法人」或「公務機關」的定位爭論,只是第一關而已,其實不管採取何種模式都不甚重要,因為接下來的討論風潮會讓前者無關緊要。

 

第二關將會是:是否要讓個別勞工有權利選擇決定自己帳戶中基金的管理者?還是繼續讓國家來管理?這種「個人理性」與「國家理性」兩種模式的辯論,目前已經有立委提案修法。若是讓勞工有自主權決定基金管理,那麼國家要採何種組織架構管理將無關痛癢,因為當汽油都沒有的時候,爭論開休旅車或是小客車,都沒有意義。

 

(本文將刊登於即將出版之139期勞動者雙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生散人 的頭像
    天生散人

    南洲山房----張烽益筆耕部落格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