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溪事件所引發媒體的瘋狂報導,終於落幕。在這波新聞熱潮當中,大家除了在激流中四名工人危危可岌的SNG 畫面之外,可能只依稀記得行政院副院長游錫昆下台,以及內政部長張柏雅與嘉義縣長李雅景之間口水戰所引發的義消北上抗議,引發火燒制服的激情演出。
至於民間救災、消防、軍方等體系之間在重大災難發生時,如何協調與整合、勞工職災防治體系的重建等議題,就省省吧!這都不是媒體感興趣的,我們還是把政府官員之間的互踢皮球、政治人物之間的唇槍舌戰留給電子媒體吧﹖
在此我們希望把這個事件聚焦到「到底是一個整樣的勞動體制與環境,讓這四名工人發生慘劇?」,或許能更看清楚事件發生的台灣社會經濟環境的本質,如此也才能理解為何如此的工安事件一再地發生。
在這次事件中,最上層的雇主是嘉義縣水利局,其為整治八掌溪就將該工程承包給第二層的雇主--永久營造公司,而該四名工人又是由一個工頭帶去工作,該工頭也就是第三層的雇主。因此八掌溪整治工程,就這樣被零碎化由數十個小包商分頭進行,「水利局---永久營造公司---工頭---工人」這種層層轉包的工程模式,其實在台灣已經成為普遍的情形。
事實上,勞工的工作安全保障也就這樣被層層地削弱,在層層外包體系當中最底層的勞工,現場毫無安全防護,常常連基本的勞保都沒有,勞工的生命就這樣被犧牲,而最上層發包雇主單位,也就是嘉義縣水利局卻可以高枕無憂,不必負擔任何的法律責任,只因他將此工程發包出去,一切就毫無相關。
弔詭的是,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就是靠這種層層外包的「生產網路」所累積出來的。大工廠周圍的規模大小不一的「協力廠」、「衛星廠」,以更彈性的生產效率來滿足,母公司的各種需求,其背後就是超時的加班工作、被省略的安全防護措施等方式來削減成本,以「爭寵」的方式,搶奪母廠的訂單,如此母廠才能取得能迅速配合又便宜的生產力來源。而在層層轉包的過程中,可能底層的工人自己就是一個小包工,身兼雇主與勞工,因此所有的工作危險就由小包工自行承擔。八掌溪的工人,其實與在家中客廳做代工的家庭主婦,在層層外包體系中都是一樣的,都是最沒有保障的工人。
八掌溪慘劇中工人的遭遇,其實每天都在台灣的每個角落發生,只是沒有如此戲劇性的鏡頭與足夠的時間讓SNG大肆報導。八掌溪慘劇只是再一次暴露了台灣底層勞工的悲慘處境罷了!而如果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是依靠犧牲與剝削勞工的勞動條件的話,那才是台灣的最大悲劇!
【本文刊登於20000818勞動者電子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