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清末台灣泉州與寧波的商業文書----《尺素頻通》

這本書《尺素頻通》的出版也是很神奇,政大歷史系教授(後任中研院院士)方豪大約於1958年在舊書攤買到這本大約寫於1896年的古書《尺素頻通》,然後在1972年寫成了研究台灣行郊的論文,後來本書編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教授,專研台灣商業史的過程當中,2011年開始研究台灣的河港貿易發展史,得知《尺素頻通》這本書的原稿還典藏在政大圖書館,經過四年整理才在2013年底,將該古書的文字解讀註釋後出版成書。

而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另一個神奇,根據林玉茹教授的考究,作者是泉州人金竹如,推測是阿拉伯裔,他十多歲就到寧波表叔的買賣南北貨的代理商新竹記工作,當學徒,十年後表叔回泉州照顧母親,當起總管,不過應該是與下人起衝突,一年後就辭職回泉州,1897年台灣剛剛被日本統治,雖然當時中國原本的貿易商掌握到的台灣狀況很混亂,莫衷一是,不過金竹如還是經友人介紹來到淡水發展,也算是一種賭注,自行創業,做九八行(抽取2%費的委託代理商)船商生意,也替人寫商業書信。這本書就是他要離開寧波的時候,所抄寫當時商行的商業書信,來做為他以後創業時的參考範本。

紀錄清末台灣泉州與寧波的商業文書----《尺素頻通》

這些古典文字的書信露很多當時的進出口商品的行情與數量,其中,讓我有興趣的是糖的分類,區分為:青糖、白糖、水糖、白綿。白糖又分為:泉白、臺白、鹿港總白、小臺白、新城白、春莊高二檔臺白、鹿貢白、火車白頂尖、頂高白、揀吉、高二檔小白、新小白。其中火車白,就是從香港出口,歐美大資本在東南亞以現代糖廠精煉技術生產的白糖,物美價廉很有競爭性,在中國被六強逐漸開放口岸之後,形成臺糖很大的對手。

另外臺灣的福員,也就是龍眼乾,也是搶手貨,以產地分為:廣員、泉員、臺員。再根據大小形狀培火方式包裝,分為:砲員、天員、統砲、三通、新五員、袋員。砲員又分為:頂大、頂大福砲、頂大門市砲、大砲、大粒上砲、上砲、中次、中砲、苔出小砲、一點四號貢砲。

金竹如為何要花如此龐大的時間精力去抄寫這些大部分是從寧波寄送到泉州或台灣的商業信件與年節祝賀書信,我想書信往來是商家之間,交易的依據,而兩者間的信任關係,是由此信件建立的,因此如何書寫出有水準的文雅書信,也是這個掌櫃的專業與功力,彰顯掌櫃個人的商業文化資本,以取得交易廠商的青睞與認同,以上海寧波這當時的商業之都,江南文人雅士聚集,能夠撰寫一定程度的書信,也是入行,踏入這圈子的門檻吧。

這些書信,一開始都是問候,然後會概論商品的最近產地生產與社會狀況,其中有書信剛好是在1895年之後,台灣剛剛納入日本版圖,當時寧波所聽到的見聞,還有當時寧波因為臺灣戰亂,導致生產停頓無發出貨,造成寧波市場低迷無貨可賣。

 "...幸臺來信謂,日人橫行,民心不安,各業生理不敢重新經營。東渡復回,年內按無新糖可到,人心稍壯,否則不知爭卸胡底。論者謂,臺灣果未易安靜,糖必遲出,各處船商齊趋汕頭,市價勢訂激昂。南糖少來,將來或有轉局之望,亦可未知。水糖別無盖壓,市亦跟貶,行存數百桶,照進價放灯,乏接。後船到來,恐無佳望。......"(P69-70,摘錄自 九、商業信稿)

當然商業書信更多更多是更多各種等級糖、福員等商品的市場交易價格,等於是向臺灣泉州的產地收購者,第一手告知寧波交易的行情,這在過去通訊困難的年代,商品訊息互通對臺灣或泉州廈門的收購者非常重要。

從這本書我才得知,所謂南北貨是以寧波為界,北貨是從北方天津東北附近產地送來的黃豆、豆餅、豆油與棉花等貨品,南貨則是由台灣廈門送來的糖米福員,南北貨在寧波交會交換,甚至有以貨抵貨的交易,而對於在群州廈門台灣的商人,則將糖、米、福員直送天津華北地區的稱之為大北,如果只是送到上海、寧波則叫做小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生散人 的頭像
    天生散人

    南洲山房----張烽益筆耕部落格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