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大王Alfred Noble會立遺囑設立高額獎金的諾貝爾獎 ,絕大部份的中文介紹都是講他個人晚年是如何崇尚和平等這類給他增添道德性光環下的歌功頌德話語。事實上,諾貝爾會設置諾貝爾獎並不是他晚年自己良心發現的自發性覺醒 ,而是偶然有一個重大事件砸向他,才讓他浪子回頭的。

 

最近手邊正在看“石油世紀”這本石油史的經典時 ,當中提到在十九世紀中 葉,當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在賓州建立起全球第一個石油煉製產業化時 ,另一個對手俄羅斯的巴庫油田就是Alfred的大哥化學家Robert與二哥Ludwig Noble所開發 ,還發明全球第一艘運油船 ,照明用的煤油出口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石油大王 ,當時汽車尚未普及 ,電燈尚未發明 ,因此原油都是煉製成照明用的煤油 。

 

當時小老弟Alfred也因發明安全火藥讓挖礦更安全而發大財 ,但是後來火藥逐漸轉移到軍事用途 。1888年 ,二哥Ludwig巴庫石油大王在法國度假因心臟病死亡 ,享年 57歲 ,歐洲報紙居然搞混兄弟二人 ,以為是老弟Alfred過世 ,紛紛以嘲諷的斗大標題寫到憑著發明新的殺人方法而致富的死亡販子過世了 。

 

Alfred讀著自己的訃聞 ,才省思到原來社會輿論是如此地貶低他的事業成就 ,他才慚愧地修改遺囑 ,死後要設立諾貝爾獎來扭轉他的名譽與後世對他的千古評價 。真是人死留名 ,虎死留皮 ,不過 ,大多數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 ,幸好一則媒體的烏龍報導 ,讓Alfred Noble先見到棺材 ,而有了諾貝爾獎的誕生 。

 

這段淵源,英文的維基有稍微提到,不過在中文的維基百科卻被刻意忽略:
“In 1888, the death of his brother Ludvig caused several newspapers to publish obituaries of Alfred in error. One French newspaper published an obituary titled “Le marchand de la mort est mort” (“The merchant of death is dead”). Nobel read the obituary and was appalled at the idea that he would be remembered in this way. His decision to posthumously donate the majority of his wealth to found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credited at least in part to him wanting to leave a behind a better legac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生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